陸海新通道首例冷凍海運原箱抵達重慶開箱成功
“陸海新通道”首例冷凍海運原箱抵達重慶開箱成功
路上少走20天 每個大櫃成本至少降3000元
昨日上午,從越南胡志明港啟運的一批冷凍海運原箱測試櫃,經海運至廣西欽州港後轉鐵路運輸,抵達重慶團結村站。
7月15日上午,一批來自東南亞的巴沙魚順利抵達重慶。與以往不同,這批海産品既不是“打飛的”,也沒在沿海輾轉停留,而是海運原箱經“陸海新通道”,一路直抵重慶。據了解,這是“陸海新通道”首例冷凍海運原箱進口貨物,未來有望實現常態化運作。這只是“陸海新通道”迎來豐富貨源的一個縮影。據了解,今年以來,“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主幹線繼續實現高速增長。1-6月,渝桂鐵海聯運班列共計開通809列,同比增長206%,運輸集裝箱量同比增長172%。
降成本 1個大櫃能省3000元以上
這批冷凍海運原箱測試櫃從越南胡志明港啟運,經海運至廣西欽州港後轉鐵路運輸,于7月15日上午抵達重慶團結村站。與以往運輸方式不同的是,這批冷凍海産品的集裝箱是海運原箱,也是“陸海新通道”的首例冷凍海運原箱進口貨物。
“這批貨物省去了以往的換箱手續,以轉關方式到達重慶後再辦理清關手續。”“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的運營平臺——中新南向通道(重慶)物流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渝培向記者介紹,在多部門的全力支援和共同努力下,本批海運原箱凍櫃得以順利抵渝,從該次“試水”來看,無論是時效還是成本,均較以往有較大突破。
據了解,以往由於傳統的江海聯運時間較長,海運原箱基本不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內陸。此次經由“陸海新通道”,進口冷凍海運原箱直達重慶鐵路口岸,相比在沿海港口清關,再換箱通過公路運輸到內陸,時間上可節省20天以上;成本方面,可節約港口掏箱換箱費用1000元以上、運輸費用在2000元-3000元,算下來,單個大櫃的綜合成本能降低3000元-4000元。
擴市場
將常態化大批量進口生鮮品
目前,“陸海新通道”目的地已覆蓋6大洲80個國家和地區的190個港口。運輸貨品包括汽車整車及零配件、建築陶瓷、化工原料及製品、輕工及醫藥産品(飲料)、糧食、生鮮凍貨等300余個品類。
隨著進一步降低綜合成本、壓縮通關時間,對於進出口企業商家,意味著通達世界各地,做全球生意將會更具競爭力。
此次進口巴沙魚的承運商——來自雲陽縣的雙核供應鏈管理(重慶)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通過此次“陸海新通道”原箱進口東南亞海産品的運輸測試,感受到通道在運輸路徑、物流成本、口岸通關、轉机效率上的優勢,讓冷鏈冰鮮水産品的附加值有了明顯提升。
“這條‘路’的打通,提高了進口國際農産品、海産品的市場競爭力,為公司未來常態化、大批量進口東南亞、南美洲的農産品、海鮮水産增添動力。”公司負責人表示。
而對於更多外貿企業,冷凍海運原箱若實現大批量常態化運作,不僅將拓展進口貨源的豐富程度,引入更多樣更新鮮的商品,同時,西部內陸各省市的特色農産品也能借此快速走向全球,進而推動企業提質升級,生産出更優質的産品來滿足市場需求。
添動力
建輻射內陸的進口冷鏈分撥中心
據悉,此次海運原箱冷凍測試貨櫃的快速高效運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重慶海關在2018年底對外發佈並實施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16項工作舉措,涵蓋了壓縮貨物通關時間、優化貨物通關流程、推進稅證改革、提升運作質效、完善口岸配套服務設施五大領域,進一步支援重慶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
今年上半年以來,海關持續壓縮口岸整體通關時間、完善關區農産品“綠色通道”快速通關機制,提升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陸海新通道”成為全球優質農副産品進入國內的最佳通道選擇。
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將有利於在重慶形成面向內陸的進口冷鏈産品的分撥中心,助推內陸開放高地和國際物流樞紐建設,有利於重慶以及內陸地區的瓜果蔬菜等農産品,通過海運原箱銷售到全球。
縱深
“陸海新通道”朋友圈擴容
近日,重慶、四川共同簽署了《關於合作共建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框架協議》。
這是繼5月16日,重慶市與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雲南、寧夏、陜西政府之間簽訂“九省市框架協議”之後,“陸海新通道”朋友圈從九省區市擴大到十省區市。
記者從重慶市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了解到,在今年內,西部12省區市都將加入共建“陸海新通道”,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將在西部地區真正實現抱團發展,迎來飛躍發展。
在佈局上,依託蘭渝、渝西、寶成、西康至襄渝、蘭新等鐵路,協同構建成渝與西安、蘭州之間的多向通道,擴大以成都、重慶等為起點的中歐班列影響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屆時,一個以重慶、成都、西安為國際門戶樞紐,以廣西北部灣港口為國際陸海聯通的重要交匯點,以相關西部省區市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為重要節點,沿海沿邊口岸為通道門戶,以多式聯運的方式縱貫西北西南、聯通中國西部和東盟國家(地區)的“陸海新通道”主軸將完整形成,可實現“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有機銜接。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 郭欣欣 實習生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