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話劇《四十年的願望》 成渝鐵路催生一部大戲

發佈時間: 2019-07-09 11:14:31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匡麗娜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四十年的願望》當年演出的劇照。

《新華日報》將謝家全等人的先進事跡,用連環畫進行了連載。(西南交大教師刁成林提供)

閻彬回憶當年在101廠體驗生活的經歷。記者 匡麗娜 攝

在成渝鐵路建設中,還活躍著一支宣傳大軍,新聞報道、文藝演出小分隊、話劇演出等開展得紅紅火火,既鼓舞了築路大軍的士氣,也向社會宣傳了成渝鐵路在黨的領導下,順利建成的奇跡。

“市文工團關門一年,也要拿出自己的劇本來”

樸素的工裝,簡陋的辦公條件,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6月26日,在重慶市話劇院院長張劍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一本封面發黃的紀念冊,裏面有幾張黑白老照片,記錄了67年前,話劇《四十年的願望》演出的精彩瞬間。

為什麼會創排話劇《四十年的願望》呢?

原來,1951年,重慶市文工團在演出《紅旗歌》《保爾·柯察金》後名揚大西南。然而,就在這一年舉行的全國文工團會議上,重慶市文工團卻拿不出自己創作的劇目來。

當年10月,重慶市委發出指示:“市文工團關門一年,也要拿出自己的劇本來。”

重慶市文工團立即組建了話劇《四十年的願望》創作組,由團長李慶升帶領,以在重慶101鋼鐵廠(現重鋼集團)生活一年多的石曼、石璽為基礎,加上田廣才、趙鏘,開始著手創作以鋼鐵廠供應鋼軌修建成渝鐵路為主題的劇本。

當時,市委宣傳部部長任白戈親自抓劇本的創作。劇本初稿出來後,市委召開常委會討論劇本,劇作者不論是否黨員,均列席市委常委會參加討論。

1952年7月,劇本創作進入攻堅階段。任白戈請來了老作家沙汀,與眾人一起解決劇本中如何刻畫人物的難題。

該劇編劇之一石曼在回憶文章中稱,那時,創作組成員加上沙汀,六個人坐在抗建堂劇場的地上討論劇本的修改。酷暑難當,汗水打濕了衣裳,一個個索性打著赤膊,好在都是男子漢。

任白戈一有空就來,他的汽車只能開到純陽洞街口的馬路上,到劇場的200多級石梯坎他還得自己爬。任白戈每次來都累得滿頭大汗,和大家共飲白開水解渴。稍有優待的是,他坐在從售票房拉過來的一張舊藤椅上。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劇組的創作思想很拘謹,他們在劇中想寫一個青年工人和師傅的女兒談戀愛,又怕有“小資情調”之嫌,任白戈知道後説:“飲食男女,人之常情,當然可以寫”。

有一天晚上,為了趕寫一場戲,任白戈將眾人叫到枇杷山他家中去寫。

石曼回憶:“他先和我們聊了一陣,叫警衛員安排好茶水。夜裏3點多鐘,我們把稿子趕出來了,他從裏屋的床上起來,拿出準備好的鍋盔和滷肉招待我們。他逐句逐字地看我們的稿子,或點頭稱是,或拿著稿子和我們商量。我們狼吞虎咽地吃著宵夜,大家談笑風生,一起把這場戲改好,天亮就交付排練。”

“算你走運,否則,你的腳板都廢了”

抗建堂劇場位於渝中區觀音岩,當時抗建堂劇場叫做紅旗劇場。1952年9月,話劇《四十年的願望》便在這裡首演。

已85歲的閻彬當年參加了《四十年的願望》的首演,為了演好劇中角色,劇組特意到101廠集體體驗生活。回憶當年的經歷,他記憶猶新。

“那時我們和101廠的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閻彬稱,劇組的導演和所有的演員都到101廠參加“頂班勞動”,即工人幹什麼,他們就幹什麼。

閻彬被分到軋鋼車間,學習開“地滾”,就是控制運輸鋼錠的軌道。

“第一次去工廠就鬧了一個笑話。”閻彬向記者講述了一件“尷尬的事”。

他們來到工廠,一派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工人們把鋼水製成鋼錠,再把紅彤彤的鋼錠運到軋鋼車間,經過反覆壓扎,製成鋼軌。

那天,閻彬穿了一雙解放鞋來到車間,車間像蒸籠一樣,揮汗如雨。出於好奇,閻彬一腳踏上運輸鋼錠的軌道。“哎呀!”他一聲大叫,只見一股白煙從腳底升騰起來,他連忙跺腳,跳到一旁,抬起腳一看,整個橡膠鞋底已經融化了,差一點就燙著腳板心了。

“你怎麼穿橡膠鞋來上班喲!”車間工人看了看閻彬的腳説,“算你走運,否則,你的腳板都廢了。”

原來,剛剛製成的鋼錠溫度奇高,運輸鋼錠的軌道自然是個火燙的鐵板,根本不能靠近。

“以後你要穿布鞋,或者是勞保鞋來上班。”工人拍了拍閻彬的肩膀説。

這次經歷給閻彬上了生動的一課。在101廠體驗生活的那段日子,他處處虛心向工人請教,下班後和他們打成一片,聽他們講工作經歷,擺自己的喜怒哀樂。

“因為當時年紀小,我在劇中只飾演了一名軍代表的通訊員。角色雖然不起眼,但演出態度絕對沒得説。”閻彬説,正是靠每一個人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四十年的願望》才能獲得成功。同時,這段工作經歷,也為他後來的藝術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舞台中央,一輛“火車”鳴著汽笛,噴著煙霧,由遠及近而來。現場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

1952年9月5日,話劇《四十年的願望》在紅旗劇場正式演出。當天,劇場外的純陽洞為之路塞。市委領導在當天的《重慶日報》上題寫了賀詞。

演出現場,當成渝鐵路通車一幕上演時,舞台中央的布景上,一輛“火車”鳴著汽笛,噴著煙霧,由遠及近而來。觀眾們看到舞臺上奔跑的“火車”,群情激動,現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為了這個場景,我們花費了不少心思。”閻彬介紹,為了達到“火車在舞臺上奔跑”的效果,劇組動了不少腦筋,最終想到了一個辦法——用木板製成一輛火車模型,然後將皮管子的一頭接在模型火車的車頭上,一頭拉到幕後。

等演出的時候,劇務在舞臺後面猛吸一口煙,用力噴進管子裏,煙霧從模型火車的車頭噴出來,就有了“冒著煙奔跑的火車”場景。

之後,《四十年的願望》在重慶演出了150多場,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生産熱情。北京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14個省市劇團紛紛演出該劇,賀龍還帶著國家劇院到朝鮮去演出該劇。

1953年,該劇在北京上演前,周恩來曾來看戲,並告訴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院長吳雪:“這是一齣歌頌中國工人階級的好戲,可以公演。”

1956年,在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會上,《四十年的願望》榮獲文化部頒發的創作二等獎、演出一等獎。這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重慶劇本創作首次獲得國家級獎勵。

“如果問我們當年怎樣寫成《四十年的願望》,我們回答是:黨和生活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閻彬説。

全方位新聞宣傳激發建設激情

“成渝鐵路從開建到通車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報刊和其他傳播媒介對築路的始末做了充分報道,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6月29日,在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田永秀教授翻出一大疊資料對重慶日報記者這樣説道。

田永秀和她的團隊就“鐵路與西南社會變遷”做過專門的研究,成渝鐵路的修建與發展歷程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他們研究發現,成渝鐵路修建期間,《新華日報》(重慶版)《人民日報》《人民鐵道》《四川日報》《川西日報》《川北日報》《西南鐵道報》《西南工人日報》等都對築路的始末做過精彩而詳細的報道。

“這些報紙採用系列報道、專題報道等形式,對成渝鐵路建設前的準備工作、修建進度、築路群體,以及成渝鐵路的政治、經濟、社會效應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宣傳。”該研究團隊成員之一,西南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刁成林介紹,報道的對象主要包括軍工、民工、失業工人、鐵路沿線民眾等,並圍繞“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主題展開。

相較之下,這些報紙對民工報道的篇幅更多。1951年1月30日,《新華日報》刊登了一篇報道,題目為《為了迅速修好成渝鐵路,各地民工決心不回家過春節》。記載了隆昌支隊二大隊三中隊的民工周文富的決心書:(一)堅決完成修築成渝鐵路的任務;(二)工作時間絕不隨便離開工地;(三)堅決遵守紀律;(四)保證積極工作。此外,川東、川西、川北等地的民工也紛紛表示,要堅決在工地過年,努力加倍工作完成築路任務。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報紙還特別對民工勞動模範進行了重點報道。

1951年5月15日的《新華日報》第2版,刊登了《川東川南選出築路勞動模範》一文,上面稱川東區民工築路指揮部在1951年5月15日召開築路民工勞動模範代表大會,從38000名民工中評選出特等勞動模範146人,甲等勞動模範615人。

3個月後,西南鐵路工程局召開了第一次勞動模範代表大會,《新華日報》對勞動模範謝家全和顏紹貴進行了專題報道。在成渝鐵路通車後,《新華日報》又將謝家全等人的先進事跡,用連環畫進行了連載(1952年7月7日至7月9日)。

“這些生動活潑又接地氣的報道,極大地激發了鐵路建設者築路的激情和熱情,以及完成這項任務的決心和信心。”刁成林説。

田永秀稱,從這些報道和出版物可以看出,成渝鐵路的修築為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讓四川經濟得以恢復,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也讓老百姓充分體會到了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

“換句話講,成渝鐵路建成通車展現了共産黨親民、惠民、為民的形象,讓老百姓深切地感受到新政權比舊政權‘好’,充分證明了新政權比舊政權‘行’。所以,面對極為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們依然充滿信心和力量。”田永秀説。

許多報紙的報道和資料證實了田永秀的話:大足縣一大隊四中隊民工刁紹周,為逃避國民黨抓壯丁,裝了8年啞巴,通過挖窮根、倒苦水,新舊社會的對比,他突然説話了,並表示“我不完成任務,絕不回家”。

“依靠這種力量,短短2年時間,3萬軍工和10萬民工共同建成了成渝鐵路。”田永秀説。

本報記者 匡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