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繼承父志的盧國紀:做有家國情懷的精神富翁
盧國紀在民生集裝箱公司和寸灘物流中心慰問員工。(本報資料圖片)
人物簡介
盧國紀乃盧作孚次子,生於1923年。1984年重建民生公司,通過35年努力,將公司發展成為集國際國內集裝箱多式聯運、汽車物流、鐵路物流、航空物流、倉儲配送、國際貨代船代、項目物流、供應鏈金融等為一體的中國大型現代綜合物流企業集團,市屬重點國有控股企業,中國服務企業500強。盧國紀至今仍擔任民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6月26日上午9點,重慶日報記者來到中山四路一棟普通樓房二樓,96歲的盧國紀先生便居住於此。
由於盧國紀剛出院幾天,儘管已是初夏,護工還是小心翼翼開啟暖風。盧國紀行動不便,他抱歉地解釋,95歲之前還能到公司上班,如今只能待在家裏,即便久坐,也必須穿上特製背心。
身體已然虛弱,精神依然頑強。即便剛剛病癒回家,盧國紀依然召集公司高層在家中商量民生公司工作,他用行動踐行著對民生公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重建民生
見證重慶在航運、物流、開放領域的創新和突破
“現在很多企業壓力增大,民生公司怎麼樣?”對於記者略顯冒失的提問,老人視力模糊的眼裏卻顯露出一絲輕鬆。他説:“公司的汽車運輸是受了一點影響,但民生上海公司營利3000多萬,廣州民生等公司也保持營利。目前困難不算什麼,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在1986年。”
當時剛成立不久的民生公司因為攬不到貨,被迫組織運力到南通往上海運河沙。船員半年沒法回重慶,黃沙運價低,收入也差。盧國紀滿懷愧疚地趕到南通看望船員,得到的回答卻很堅定:“盧總,不要擔心,我們共渡難關!”
時間追溯到1983年,中央確定重慶為綜合經濟體制改革的首個試點城市。在發展航運方面,重慶市委、市政府“三顧茅廬”找到時任重慶煤炭工業公司副總工程師的盧國紀,盧國紀最終表示“繼承父志”,恢復民生公司。
民生公司成立之初,困難重重:沒有資金,政府借了2萬元;沒有場地,向工商聯借了20平方米辦公室;沒有人,6位平均年齡72歲的老民生人成為了最早的員工;沒有船,就與當時的兵工局川順轉運站搞合營船隊。
渡過最初難關,民生公司踏乘改革激流,屢創佳績:1985年成為中國第一家既經營長江航運、又經營海洋運輸的公司;1986年創下日本到重慶19天的中國航運最快紀錄;1988年香港民生公司“怒江”輪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艘大陸駛進台灣的海輪;1988年成為中國第一家民營綜合性外貿企業;1993年首辟重慶到上海集裝箱運輸班列航線,結束長江上游沒有集裝箱班輪的歷史。
進入新世紀,民生公司同樣成績耀眼:2013年參與組織中歐班列(重慶)首趟回程班列;2016年入股渝新歐(重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班列去回程全程代理服務;2017年6月,成功組織了首趟重慶—欽州鐵路出海外貿試運作班列,同年入股中新(重慶)南向通道物流發展有限公司,提供門到門全程鐵海聯運服務。
民生公司35年重建,見證了重慶在航運、物流、開放領域的創新和突破。
盧國紀欣慰地説,民生公司成立有三個任務:第一是繼承和發揚老民生公司的優良傳統,努力為國家建設服務;第二是探索一條嶄新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路子;第三是發展長江航運。第一個任務正在努力地完成。第二個任務制定了一些規章制度,完全打破了計劃經濟的束縛。第三個任務民生公司重建後,長江上早已形成百舸爭流的局面。
一聲“爺爺”
一年半與270名員工談心
就在採訪開始前,陪同採訪的民生公司員工喊了一聲“爺爺”,盧國紀幸福地展開雙臂送上一個大大的擁抱,隨即念出一串名字,請她代為問候。
當公司逐漸走上正軌後,盧國紀就一直在想,除了經營,應該把公司辦成一個什麼樣的企業?“我認為必須繼承老民生公司傳統,繼承我父親提出的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鬥、拼搏獻身為代表的民生精神。要把民生公司建設成一個以祖國建設為目標的戰鬥隊,一所教育人、培育人的大學校,一個溫暖和睦的大家庭。”
盧國紀提起他辦公室的17把舊藤椅。舊藤椅代表節儉,更多是為了方便談話。僅在2014年5月—2015年年底,一年半的時間他就和270多名員工逐一談心。談心談話也成為盧國紀晚年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盧國紀和年輕人除了談服務社會,奉獻國家,還要談家庭生活,問職工有什麼困難、爺爺奶奶身體好不好等。
除了和年輕員工談心,即使年逾九旬,盧國紀還多次讓人攙扶,步履蹣跚地深入第一線。
一次集裝箱公司開會,盧國紀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去了會議室。當他發現員工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裏坐著小板凳開會時,流著淚向工人鞠躬説:“對不起,我保證兩天內解決問題。”
每一次談話和走訪,盧國紀常常會潸然淚下。連他自己都不記得,從什麼時候起,員工不再喊他“盧總”,而是“爺爺”。
“我父親創辦民生公司後,就是要讓員工明白公司和個人存在的價值。當時員工寧肯少拿工資,甚至不要年終獎,也要同川江上的外國輪船公司競爭。就是冒著轟炸,也要完成物質和人員的轉運。”盧國紀通過自己的言行,在公司播下了家國情懷的種子。
“精神富翁”
要把一生獻給國家和人民
盧國紀至今仍住在一棟老舊的普通單體樓裏,沒有小區環境,屋內裝飾也很簡單。
2009年,盧國紀將民生公司70%的股權捐贈給了國家,將其餘30%的股權收益捐贈給重慶市盧作孚教育基金會,全部用於教育。目前已捐贈了1000多萬元用於校舍和宿舍改善,每年堅持資助貧困學生上學。
“1984年2月13日,我在重慶市經委召開的民生公司組建工作會上有個簡短髮言,我説:‘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將一個完好的民生公司交給國家’。”盧國紀在85歲時,兌現諾言,將一個現代化的新民生交給了國家。
老人是否已經過得很富裕?
民生公司重建以來,盧國紀就沒有在公司領過一分錢報酬,一直靠原單位退休金生活。公司17位員工還曾就此專門給他寫信,希望他能“同工同酬”。
盧國紀表示,他每月有退休金,另外每月還有一筆國務院特殊津貼,一個月的收入雖然不多,甚至比民生公司很多員工的待遇還要少一點,但他很滿足。“我父親最多的時候,曾經辦了60多家企業,但在絕大部分企業是不領工資的,平時我們肉都吃不上,母親還得做針線活,做兒童的帽子補貼家用。現在這個工資我認為夠用了。”
“我認為人生只有一件事最簡單,就是無私。我現在是富翁,精神上的富翁。我認為,把自己的一生獻給國家、獻給人民,就是幸福,就是富有。”盧國紀這樣説道。
言傳身教
如何為社會做更大貢獻
盧國紀曾給記者講述過關於父親盧作孚的故事。
一次盧國紀與父親到成都,路上順便參觀資中的一家糖廠。糖廠老闆是浙江人,在美國學習制糖工藝,卻甘心在這裡工作,他的企業不僅解決了大後方一半以上的糖供應,擴産後還能解決全國食糖的問題。盧作孚當時就對盧國紀説:“一個人不要在生活上和人比,要在工作上和人比,即使做一個郵差,也要做世界上最好的郵差。”
盧國紀動情地説:“我永遠都在向我的父親學習。我恢復民生公司只關心兩件事:民生公司為改革開放做出更多的貢獻;民生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比別人走在前頭。”
盧國紀在民生公司成立之初,在辦公室的墻上貼下兩句名言:一句是父親盧作孚的名言——忠實地做事,誠懇地對人;一句是張海迪的名言——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
記者問盧國紀曾考慮過退休問題嗎?盧國紀的回答是:“我從來就沒有提出過退休的問題,什麼時候倒下,什麼時候才退休。”本報記者 仇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