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父女醫生接力守護麻風病人30余載
蔣威正、蔣朝輝父女給病患診斷。
幾十年前,麻風病就猶如現在的癌症,被人們視為不治之症,而且傳染性強,那時候,人們幾乎是談麻色變。很多麻風病人因此妻離子散,無親無友。然而,巴南區有一對父女醫生,他們用愛接力守護麻風病人35年,成為他們的親人和朋友。
父女同心守護麻風病人35年
近日上午8:30,37歲的蔣朝輝早早就來到了單位——位於巴南區新農街的巴南區皮膚病防治院,她習慣提前20分鐘到辦公室,看看昨天的門診情況,翻看一下之前的病歷,做上記號。不到府診的時候,她就在住院部,住在那裏的大多是一些麻風病患者。這些病人,她都很熟悉,能馬上説出他們的名字,記得他們的病史。她每天給病人們量血壓,檢查皮膚的潰瘍情況,為他們開藥,除了這些,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交流,説説話嘮嘮家常。這裡的麻風病人,親切地稱她為“小蔣醫生”,個個把她當作親人一樣。
早在35年前,從父親投入麻風病治療的那一天起,蔣朝輝就開始接觸這個群體。2004年,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她有很多選擇,但她最終留在了巴南區皮膚病防治院,這個決定源於父親蔣威正。
“老蔣醫生來了。”當蔣威正出現在醫院時,很多人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今年65歲的蔣威正已經退休,但卻絲毫沒有閒下來,每天都會接到病人的各種諮詢電話,除了耐心回復,他還會抽時間探望患者。他説,人雖然退休了,但防麻工作不能忘。
談麻色變他卻毅然投入麻防工作
35年前,蔣威正還是一名鄉村醫生,經常走街串戶為鄰里鄉親看病。1984年,當時的巴縣皮膚病防治院需要增加人員,他和其他9個熱血青年一起走進大山深處,開始了麻風病防治工作,一幹就是30多年。
“當時,老百姓對這個病是非常排斥的,所以醫院的住院部和門診部都設在百節鎮的深山中,住院部在山上,門診在山腰,從住院部走到門診需要40分鐘,從門診走到鎮上要半個多小時。”説起當時上班時的情景,蔣威正至今還歷歷在目,“每次去住院部,我們都要穿上防護隔離衣,戴隔離鏡,還要跨過兩個消毒水池。當時醫院有六七十個病人,人手不夠,我們既做醫生又做護士,打針、清創、敷藥,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因為有些病人病情嚴重,甚至不能起床,為了更好的照顧他們,幾個醫生輪流住在住院部,隨便找間房,鋪蓋往地上一鋪就睡覺。”
然而,他們的工作還遠不只如此,除了照顧病人,還有院外病人每月一次的送藥工作以及流行病學調查,送一次藥查一個點,往往要走上幾十里。漸漸地,蔣威正和這些病人有了深厚的感情,病人也把他當作親人。
“這些病人太可憐了,有些不僅要忍受身體的病痛,還遭受周圍異樣的眼光。甚至自己的家人都躲著他們,不願來往。”提到病人,蔣威正十分感慨。隨著時間推移,當時一起來的醫生陸陸續續離開了,最後走得只剩下2個,他卻暗下決心,堅守到最後,儘自己所能幫助他們。
蔣威正的付出沒有白費。1987年至今,巴南區的麻風病患病率始終控制在1/10萬以下;1997年,巴南區皮膚病防治院榮獲全國麻風病防治工作先進集體。
女承父業接力父親來到麻防一線
惡劣的環境、簡陋的條件、繁雜的工作……這些現實條件讓醫院面臨著人手緊缺,二十年沒有進過一個新人。“有些護士到了醫院,看到醫院的條件又回去了。”蔣威正回憶説,醫務人員的匱乏,讓他深感後繼無人,這時候,他想到了自己學醫的女兒蔣朝輝。
受父親影響,蔣朝輝從小就愛上了醫學,她從小在醫院長大,和那些麻風病人非常熟悉。2004年從重慶醫科大學畢業後,她面臨就業的選擇。“一開始,我也有些猶豫,但看到父親每天為醫院的事情擔心,我非常心疼。”蔣朝輝説。
“一次談話中,父親希望我能到麻防第一線,加入麻風病防治隊伍中來。”蔣朝輝説,父親的話非常打動她,她從小在這個環境長大,也了解麻風病人這個群體,明白他們的痛苦和無奈。她希望盡力幫助他們,就這樣,巴南區皮膚病防治院終於迎來了新成員。
對巴南區很多麻風病人來説,“老蔣”和“小蔣”就像一道溫暖的陽光,劃破了無邊的黑幕,給他們送來了愛和希望。這些患者中,有的成了家,有的找到了工作,蔣朝輝也已經結婚生子。醫院從最早的茅草房、到紅磚房、到現在的公寓式病房。從人們原來的談麻色變,到如今的理解和關愛。30多年來,她很慶倖看到這些巨大的變化。而她能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為麻風病的防治工作繼續努力。(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