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深度透視

如何真正為實體書店做點什麼

發佈時間: 2019-06-26 13:11:45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顏若雯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市民在鐘書閣書店打卡拍照。(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趙迎昭 攝

實體書店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設施,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受網路書店、閱讀方式轉變等影響,許多實體書店步履維艱,甚至經歷“生死考驗”。

6月25日,在市領導重點督辦市人大代表建議工作會現場,有關部門負責人、實體書店經營者、人大代表共商扶持實體書店發展良策,探討“如何真正為實體書店做點什麼”。

實體書店經營不順

普遍面臨“三重壓力”

虧損,是我市不少實體書店的一個共性現狀。

大眾書局位於南岸區彈子石老街,6月25日上午,儘管時間尚早,仍有幾位讀者到店看書買書。

“前期投入500多萬元,日常運營每月人力成本4萬多元、租金3萬多元,夏天來了,空調一直開著,一個月要耗上萬度電,算下來一年要虧十幾萬元。”書局負責人孫嘉苑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大眾書局開業雖沒多久,但人氣挺旺,已經成為不少遊客的拍照打卡地。儘管店面租金低於周邊商家,只有35元/月·平方米,還開發了一些文創産品,但仍然收不抵支。

“圖書是個微利行業,尤其是民營實體書店,裝修、租房、人工等各種成本疊加,很難盈利。”重慶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肖陵説,新華書店大部分是自有房屋,但如果獨立核算,1/3的店面也要虧損。

實體書店經營現狀普遍不順,重慶精典書店董事長楊一認為有“三重壓力”:一是網路數字閱讀發展很快帶來的影響;二是盜版衝擊;三是實體書店經營複雜,對從業者素質有較高要求。

“實體書店的管理者既要有經營能力,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楊一以精典書店為例,書店僅1000平方米大小,商品種類和流轉速度卻超過了很多大型超市。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參與年檢的實體書店(包括書報刊零售店)為2312家,同比減少127家。

實體書店既是文化産業

也是文化事業

如今,買書不一定通過實體書店,閱讀甚至可以不要紙質書,實體書店是不是過時了?重點建議督辦過程中,實體書店負責人、人大代表進行了探討。

楊一認為,實體書店既是文化産業,也是文化事業,有著特殊的公益性,消費者消費了卻可以不買單,“讀者帶著乾糧和水到書店裏讀一天書,可以不付一分錢”。

“實體書店是城市的文化符號,很難想像一座城市如果沒有實體書店會是什麼樣子。”明知實體書店難做,但市人大代表、五洲世紀文化産業集團董事長徐登權仍然決定成為一名實體書店經營者——他即將開設一家大型實體書店,為讀者提供舒適的閱讀空間。

在徐登權看來,實體書店並非不能盈利,位於南山的南之山書店就通過“書店+風景名勝+民宿”的經營模式,受到不同年齡階段讀者的追捧,成功實現了收支平衡。位於九龍坡區的鐘書閣書店,以四面環繞的交錯階梯,加上鏡面反射,給人以“盜夢空間”的幻視感,這家書店曾因為讀者“實在太多”,不得不啟動“不定時限流”機制。

徐登權認為,實體書店自身經營業態亟待創新,通過更新傳統經營模式,實現轉型升級。他在“關於大力扶持我市實體書店發展的建議”中提出,實體書店要找準市場定位,精研讀者需求,改善店面環境,提升顧客體驗,探索多元經營模式,實現書店與影院、休閒文化、餐飲、文體用品等産業的融合發展,創新經營管理模式。

依託實體書店開展讀書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徐登權和幾位實體書店負責人不約而同認為,在實體書店達到收支平衡之前,仍要靠政策撬動發展杠桿。

徐登權通過走訪調研後呼籲,加強頂層設計,儘快出臺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同時,加大資金投入,設立實體書店發展專項資金。

“建議我市以實體書店為依託,開展系列讀書活動,並對引領全民閱讀具有一定示範導向作用的實體書店,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予以資助。”徐登權認為,這對促進實體書店發展能夠起到積極作用,有助於發揮社會各界推動全民閱讀的積極性。徐登權還建議,將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城市文化基礎設施規劃,“針對新建社區,政府應鼓勵房地産商與書店經營者合作共建社區書店,發揮實體書店的社會服務功能”。

幾位實體書店負責人都對我市南岸、渝中等區推出的“你看書我買單”活動點讚。大家認為,此舉讓讀者選好書,給好書找讀者,既扶持了實體書店,又促進了全民閱讀。

對於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加強頂層設計,儘快出臺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建議,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回應表示,目前,市委宣傳部正對照中央部委有關文件,行文發函至各相關市級部門,擬由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重慶市關於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下一步,市委宣傳部將與相關市級部門協作,力爭儘快編制出臺符合我市實際的實體書店發展專項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