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點燃未來
6月24日,渝北區烏牛村,楊大可正在仙桃李基地中給種植戶講解仙桃李的管護知識。記者 齊嵐森 攝
開欄的話
不忘初心再出發,牢記使命勇擔當。今年6月開始,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大幕開啟。當前,重慶正紮實開展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更好發揮榜樣的力量,重慶日報即日起開設“先鋒的力量”專欄,報道一批奮鬥在我市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引導全市社會各界向這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先進典型學習,匯聚起全市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磅薄力量,推動重慶各項事業奮力前行。
6月24日早上7點,天晴朗伴微風。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的仙桃李基地中,一個帶著眼鏡的男子在挂滿果實的樹下忙碌著。只見他一會掀掀樹枝,查看果子的長勢;一會翻翻土地,檢查有無蟲害,神情專注。
他叫楊大可,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也是“2006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楊大可的故事並沒有曲折離奇、盪氣迴腸,甚至有些簡單:大學畢業後,他放棄在城市的高薪職業,回到家鄉雲陽縣無量村,當起了職業農民,經過20年的努力,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帶領鄉親共同致富,改變了無量村從前落後衰敗的狀況。如今,他和五個志同道合的夥伴又在渝北區烏牛村開始了鄉村振興的新實踐。
然而,他的故事細細體會,卻能讓人深刻感受到一位黨員20年來不變的初心和堅守。楊大可説:“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同時守護好家鄉的綠水青山,就是我一輩子的初心和使命,我將為之奮鬥一生。”
20年前的決定——
回鄉當農民
上世紀末,雲陽北部的無量山貧窮落後,家長常教育孩子説,要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去城裏工作,再也不要回到窮山溝。
從小勤奮好學的楊大可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四川的大學,走出了大山。
當所有人都覺得楊大可“鯉魚躍龍門”,從此結束山溝溝裏的苦日子時,這個聰明的孩子卻做了個“笨決定”——放棄在成都找到的高薪工作,帶著女友回到了老家無量村種梨樹,當農民。
“我爸氣得不願和我説話,我拿實習掙的1000多元錢給他買了塊手錶,他也不搭理我。”楊大可笑著回憶,當初所有人都不理解自己,包括最親的父親,但他心裏卻很堅定:當農民不是什麼丟人的事,自己有信心能帶領村裏的鄉親們一起致富。
這股自信可不是空口説大話。在成都學習的幾年時間,楊大可見識了當地鄉村旅遊發展的迅猛之勢。“和我們傳統單一的種植水果不同,在成都的鄉村,果樹開花可以帶來旅遊收益,果樹結果還有經濟收益,這不正是我們可以借鑒學習的地方嗎?”
帶著思考回到無量村的楊大可,沒有盲目的大搞産業,而是花了幾個月考察調研,找到了現有産品的缺陷。“最重要的是,現有的梨樹品種不好,果實保質期太短,根本無法外銷。”作為一個家裏四代人都種植梨樹,對梨樹相當了解的人,楊大可深知,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無量山的梨子走不出這大山。
在做了大量功課後,楊大可決定將原來近5000株的黃花梨通過嫁接技術全部變成大果水晶梨。“水晶梨品質更好,存放期更長,給外銷提供了保障。”
2000年,楊大可花了4個月完成梨樹嫁接。2001年,梨樹首次挂果200斤,品質一流,廣受歡迎,全家人吃下定心丸。
2002年,楊大可迎來了收穫的秋天。
“我終於掘到了回鄉後的第一桶金,喜獲豐收,3萬斤水晶梨帶來了幾萬元的收入。”楊大可説,水晶梨供不應求,批發商開著卡車來園區收水果,根本不愁銷路。“我爸也終於相信了我的話,只要走對路,在農村一樣大有可為。”
相信楊大可的不僅有父親,還有無量村眾多村民。有知識、有技術、有經驗的楊大可,沒有忘記無量村的父老鄉親。他創建了雲陽縣大果水晶梨專業合作社,採取包果苗、包技術、包回收和簽訂合作協議的形式,動員鄉親們加入。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現在合作社有社員近500戶,其中,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有70多戶,有的家庭年收入甚至超過了30萬元。”楊大可説。
20年後的堅持——
帶動青年到農村幹事創業
無量村的水晶梨産業走上了正軌,但楊大可卻沒有閒下來。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我市迅速組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報告團,楊大可便是6位宣講人之一。
報告團成員個個身懷絕技,有專門搞生態農業的,有探索鄉村旅遊的,有擅長品牌行銷的。“報告團走過全市很多區縣,開展了33場巡迴報告會,把我們的故事宣講出去,激勵了一批熱血青年回到家鄉幹事創業。”
當好鄉村振興的宣傳員固然重要,但做鄉村振興的實踐家更有意義。
行動是最好的語言。2018年,在報告團結束巡講後,成員們接到渝北區烏牛村黨總支書記闕興國的“求救”電話,“2018年,烏牛村仙桃李産量猛增,一時出現了銷售難。我們差銷路、差技術、差專業管理團隊、差品牌運作,如果今年銷售再遇‘滑鐵盧’,怕村民都不肯再幹了!”
了解情況後,楊大可與報告團的其他五名成員一起來到烏牛村,開始了一場鄉村振興的新實踐。
“闕書記跟我們一行人介紹,烏牛村種植的仙桃李是當地的特色品牌。2018年,烏牛村有500畝仙桃李投産,産量30多萬斤,但最終只賣出12萬斤。2019年,全村800畝仙桃李將全面投産,産量達50余萬斤。如果採摘人員短缺、銷售渠道不暢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村民發展産業的信心將會受到極大傷害。”楊大可等人在考察烏牛村之後發現,作為全市5個“三變改革”的示範村之一,烏牛村無論是在産業發展還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有很大優勢。六個人當即表示,各展所長,計劃通過1-2年時間將烏牛村的李子生意做大做強!
“我們作了分工,我負責種植、晏洲負責鄉村旅遊、簡義相負責農産品深加工、彭陽負責品牌建設、張雪負責文案與電商銷售,嚴克美負責群眾關係協調與政策諮詢。”楊大可介紹,自去年11月決定打造烏牛村到現在,他就在烏牛村的老村委會駐紮下來,期間只回過家3次。
“銷售渠道不暢通的癥結很快被找到,仙桃李是單品、單季、單産,從成熟到銷售只有15天時間,過了15天果子就爛了,傳統的銷售手段根本無法適應。今年仙桃李的成熟期在7月10日左右,一定要提前擴寬銷售通道,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楊大可説。
為此,張雪專門為烏牛仙桃李搭建起了網上銷售平臺,並通過自己在榮昌創辦的專門推介農産品的“在村頭”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今年仙桃李還未成熟,就已收穫300多萬元的訂單。
讓村民們高興的事情還不少——
以往,李園落果直接爛在土裏。今年,楊大可主動把60%的果子摘下來,做成酸梅當饋贈禮品,為鄉村旅遊項目作準備。
接下來,李園還要引進水肥藥一體化設施進行精準化管理,採用App控制溫度、保持濕度、防止雜草等,同時控制化肥使用,施用有機肥,用誘捕器捕殺害蟲,村民們的勞動強度也會大幅度降低。
在楊大可等人的帶領下,不到3個月,村裏就完成了750畝地的緩坡改造,種上了大可水晶梨、蒙娜麗莎李等20余個品種的果樹50000余株,實現了“四季有李”。同時,新建了100畝農業大棚,種了可以同時結李、桃、杏的10000多盆果樹盆景。
“希望通過在烏牛村的實踐,為鄉村振興摸索出一條有預期、可複製、能推廣的機制和路徑來,把烏牛村打造成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引導、吸引、帶動各類青年人才到農村基層幹事創業。”楊大可説。
永遠不變的初心——
守護綠水青山
當前我市正高標準高品質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作為一名黨員,楊大可的初心是什麼?使命又是什麼?
“在報告團巡講期間,我收到了很多創業青年的來電,有的是向我訴説創業的惶恐,有的找我取經。只要是想回家鄉幹一番事業的,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都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楊大可説,從去年到現在至少有10個創業青年在報告團成員共同幫助下,做出了一番成績。
“我現在還兼任團市委副書記,重要任務是聯繫好、服務好青年。我認為青年在脫貧攻堅中將發揮巨大的作用,要把他們凝聚起來,為鄉村振興做貢獻。”帶著這樣一個信念,在團市委召開的直屬機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集中學習“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楊大可做了一場生動的宣講。
宣講材料整整18頁近1萬字,楊大可進行了反覆的修改,裏面講述了他如何帶領無量村村民和烏牛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講述了他為何堅守鄉村的不變初心,闡明瞭他堅持綠色發展的決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爺爺曾説,‘你對一棵樹好,它就會給你回報’。我認為,如今當職業農民也是‘金飯碗’。因為,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就掌握在有知識、有本領、有擔當的年輕人手裏,只要你願意,希望的田野上一定會點燃你燦爛的未來!”本報首席記者 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