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深度透視

村裏有了“和事佬”——中國不斷拓展社會矛盾化解渠道

發佈時間: 2019-06-17 10:30:10 | 來源: 新華社 | 作者: 栗建昌 徐旭忠 趙宇飛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大山深處的重慶綦江區新盛鎮石橋村,一陣激烈的爭吵聲打破了小山村的寧靜。

村民王明備原本想將院壩內的乾草燒掉漚肥,卻不慎引燃了鄰居稅正其家的桂花樹。兩人因此爆發爭吵,甚至險些大打出手。

“姓王的是故意燒死我家的桂花樹,他還兇得很。”稅正其撥通了村裏“分鐘法律診室”的電話。

此時,75歲的退休教師袁後立正在值班。他是“分鐘法律診室”的和議員,負責值班“接診”,快速化解矛盾糾紛。

接到電話後,袁後立馬上趕到事發現場。他先安撫雙方情緒,再實地查看,全面了解事件經過,對雙方進行調解。最終,王明備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稅正其也不再追究,兩人握手言和。

處於轉型期的中國,化解社會矛盾的解決之道是拓寬渠道,努力將糾紛快速調解在基層。

“分鐘法律診室”便是其中的探索之一。設置在村一級的“分鐘法律診室”,參考警方的“110”接警模式,由和議員輪流值班,接到村民“報警”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介入處置。

和議員的角色與生活中的“和事佬”類似。不同的是,和議員由當地黨委政府選拔,多由本村德高望重的人士擔任,並接受政府部門關於法律法規、調解方法等方面的系統培訓。

“村裏的矛盾糾紛看似不大,一旦拖延可能發酵成嚴重事件。”袁後立説,“分鐘法律診室”為村民們提供了快速調解矛盾糾紛的新渠道,將大部分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數據顯示,2017年10月至今,綦江區共建立“分鐘法律診室”93個,共有和議員2034名,介入處置矛盾糾紛8500余件,其中由和議員直接化解的矛盾糾紛佔61.3%。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

“社會矛盾的化解能力是政府執政水準的重要體現,社會矛盾化解渠道的不斷拓寬,彰顯著中國社會治理水準的進步。”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軍説。

事實上,在綦江區,“分鐘法律診室”只是矛盾糾紛化解渠道的一部分。和議員無法解決的矛盾糾紛,則由鄉鎮黨委政府組織實施調解,以自治、法治等方式予以化解。

綦江區只是中國社會矛盾化解渠道不斷拓寬的縮影。當前,中國各地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更寬更通暢的社會矛盾化解渠道逐步形成。

在安徽省,當地依託深入基層的調解員,與信訪部門形成高效聯動的“訪調對接”機制,以及人民調解研判預警機制,探索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形成了基層社會矛盾的多元化解體系。

浙江省則將“和事佬”搬到網上。當地政府部門借助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構建起線上矛盾多元化解平臺,群眾可線上反映問題並享受調解、仲裁、訴訟等服務,實現“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

“多元化的化解渠道,不僅是解決矛盾糾紛的有效舉措,也搭建起黨委政府密切聯繫群眾的有效通道,將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奠定基礎。”戴焰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