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深度透視

開放是書寫重慶未來的關鍵詞

發佈時間: 2019-05-13 13:27:59 | 來源: 重慶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穎慧

劉江 

“一帶一路”,為重慶和世界各地之間鋪設起開放合作的橋梁。“朋友圈”越來越大,讓重慶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産業鏈、價值鏈,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也催生了發展的無限可能。

泰國留學生來渝學開高鐵,重慶機床集團生産的汽車、農機齒輪機床賣到了印尼、馬來西亞……近年來,圍繞“一帶一路”倡議,重慶市屬國企演繹了一幕幕精彩故事。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與世隔絕的孤島。能否面向大海、面向“外面的世界”,決定著一座城市的興衰。讓兩江潮與世界經濟的藍海息息相通,是重慶發展的機遇所在、活力所在。

開放,讓重慶匯聚了全球要素資源。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重慶外貿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外貿高增長背後,正是受益於“一帶一路”推動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在世界經濟地理版圖上,通過與歐洲、中西亞、東南亞等區域相關國家的密切合作,重慶正成為連通“一帶”和“一路”的內陸國際貿易物流樞紐,從開放末梢變身為開放前沿。在國內,青睞陸海新通道的西部地區和企業越來越多。今年起,重慶、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雲南、寧夏,8個西部省區市攜手,共商共建共用陸海新通道,形成了區域聯動發展新格局。

重慶的開放發展,也為“一帶一路”注入了新活力。最近,陸海新通道建設喜訊頻傳:4月10日,陸海新通道印度專列在重慶首發;4月26日,重慶首趟陸海新通道印度尼西亞專列發車。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重慶,在內陸開放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向東貫通長江經濟帶的長江黃金水道、向西直達歐洲的中歐班列、向南直達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陸海新通道、向北直達俄羅斯的“渝滿俄”班列,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體系。如今,每四趟中歐班列就有一趟發自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的第一大港口,重慶果園港已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地標。

“一帶一路”,為重慶和世界各地之間鋪設起開放合作的橋梁。“朋友圈”越來越大,讓重慶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産業鏈、價值鏈,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也催生了發展的無限可能。

由此,想到了重慶的橋。有橋梁專家稱,重慶就是一個“橋梁博物館”,在這裡能找到世界上所有類型的橋梁。從曾經望江興嘆、隔江如隔萬重山,到如今主城區平均每5公里就有兩座大型跨江大橋,一座座大橋長虹臥波,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暢通了城市的“血脈”,成為重慶發展進步的有力見證。架橋,就是要走出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連通外面的精彩世界,這何嘗不是對開放發展的生動詮釋?

開發的橋,化天塹為通途,拓展前行的空間。大山大水的重慶,深居西南內陸後方,不沿邊不靠海,對利用海內外市場推動發展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只有用好大通道,形成大樞紐,打造大口岸,發展開放型經濟,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才能以他之長補己之短,為發展積聚沖天活力,更好地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

開放的橋,創造著驚喜,也需要時間的沉澱。開放之門越開越大,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在所難免,這也意味著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讓陸海新通道更加通暢,就要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動物流資訊平臺智慧化升級;就要不斷創新監管方式,持續深化相關領域改革,大膽試、大膽闖,穩步提升便利化水準。用開放的思維推動開放步伐,用創新的做法提升開放水準,內陸開放高地的根基才能夯得更實。 

“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當道路與道路被水截斷了的時候,智慧的人類佇立在水邊:於是産生了橋。”詩人艾青在《橋》中寫道。開放之路上,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把開放的橋建得更寬更廣,通向的必將是無限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