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兩次登基,在位八年,真正手握權柄不過兩年。這樣甚無建樹的唐睿宗李旦究竟算不算一位明智的君主?4月2日下午,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祭陵辦共同主辦的2019年“清明祭初祖 文脈傳華夏”網路主題活動抵達蒲城,來自全國50余家網路媒體的采編人員走進橋陵,參觀中國唐代墓葬碑刻遺存,了解那段錯綜複雜的歷史故事。
在橋陵,年逾花甲的朱建武承擔本次講解工作,已在這裡做了38年導遊的他講起橋陵可謂輕車熟路。從橋陵石刻本身以及每尊石刻所包含的歷史意義到後世破壞與當今的保護,再到未來的發展規劃,朱建武向採訪團逐一介紹。對於講解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盛唐而言,風趣幽默的語言,輕鬆趣味的講述不時贏得記者們的掌聲,大家在歡聲笑語中加深了對唐文化的認知。
橋陵作為唐睿宗李旦之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蒲城縣城西山。睿宗李旦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曾兩次登上皇帝寶座,但時間不長,無甚建樹。因能洞察形勢,選立有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及時禪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宮廷政變,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因此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君主。李旦卒于開元四年六月(西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橋陵。
橋陵因建於開元盛世,陵園建制規格高,面積大,四面有高大城墻。整個平面呈規矩的刀把形,佔地總面積為85萬平方米,朱色墻身寬13米,基寬3米,四週城墻夯土若隱若現。其基室鑿造于墻的山腹中,陵墻四週各開一門。門前兩側均有石刻和門闕,陵墻建有角闕,陵墻周長約13公里。
據記載,橋陵當時地面建築除雄偉的九間獻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房屋建築達140間。陵園設有陵臺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有折府,專門有官兵負責保衛。陵園地面建築現雖已蕩然無存,但從地面的石刻群仍可看出陵園佈局勻稱,氣勢頗為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