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藝術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總分館制的探索

發佈時間: 2019-03-26 16:14:1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荊曉強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發揮帶動輻射功能,結合重慶直轄體制和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實際,在借鑒吸納中外博物館總分館制經驗的基礎上,對總分館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實施總分館制是破解重慶區縣博物館發展瓶頸和拓展三峽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的客觀需要

一是區縣博物館發展的需要。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共有博物館100座(含非國有博物館),覆蓋率達89.7%。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區縣博物館因硬體和軟體不足,藏品數量少,門類不完備;專業人員少,研究力量薄弱;經費保障不足,缺乏較高水準的陳列展覽,臨展很少;教育活動策劃能力不強,開展活動少;文創産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均嚴重制約區縣博物館功能發揮與發展。

二是三峽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拓展的需要。從三峽博物館的職能發揮、功能輻射、服務延伸和外延式拓展看,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央地共建博物館,對重慶區縣博物館進行業務指導與規劃、人才培養、項目支援,實施總分館制彰顯了社會責任;作為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理應將博物館聯合發展的創新成果轉化為區縣博物館的服務上,引領驅動區縣博物館改革創新;作為歷史博物館的龍頭館,應該輸出業務建設和運作管理經驗做法,上下聯動。同時,三峽博物館的公共服務空間受限,建築面積5.169萬平方米,展廳面積2.7597萬平方米,當初設計缺乏配套的公共教育區域和公共服務區域,且原地無拓展空間。許多藏品不能展示,社會教育的數量和規模難以最佳呈現,特殊觀眾也難得到更多的特色服務,文創産品的展示銷售空間難以最大滿足。要改變現狀,必須把服務區域延伸到區縣。

三是借鑒吸收中外經驗,為實施總分館探尋學理支撐。基於區縣博物館發展需求和區域中心博物館自身發展瓶頸急需破解,三峽博物館開展了“重慶市博物館群建設背景下的總分館制發展模式研究”,列入重慶市社科聯課題,先後對英國威爾斯國家博物館群——理事會下的總分館直管模式、美國史密森學會博物館系統——“民辦官助”模式、義大利托斯卡納博物館群——政府主導的共用共贏型合作模式和國內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模式、南京市博物館總分館制模式、安徽區域博物館聯盟模式、紅岩聯線模式等進行分析研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堅持“資源整合、風險共擔、利益共用、聯合發展”的原則,在全市遴選了部分區縣博物館培育,在條件逐步成熟的基礎上,分步將較合格的基層博物館吸納為分館。

三峽博物館實施總分館制運作模式初探

三峽博物館總分館運作模式主要採取合作共建模式,堅持行政隸屬關係不變,人員編制關係不變、經費渠道方式不變的“三不變”原則,構建定位清晰、運作有序、合作共建、互利共贏的博物館總分館制。

一是嘗試品牌管理模式。對名稱的管理按照總分館組建形式,分館可在保留其原有名稱的同時,加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分館”的牌子(此名稱不作為第二名稱進行博物館機構註冊)。對社教品牌、展覽品牌、文創品牌的管理則按照加入總分館體系之前創立的品牌,經品牌創立館授權,體系內博物館共用品牌,加入總分館體系之後創立的品牌,體系內博物館共同享有。

二是嘗試平臺管理模式。聯絡平臺管理依託總館辦公室協調運作,其主要職責是協調督促各業務平臺開展工作,監督各合作項目落實。藏品資源共用平臺由總館藏品部負責,其主要職責是建立總分館體系統一的藏品資源目錄庫,供體系內所有博物館查詢、利用;建立體系內博物館藏品徵集資訊交流平臺,徵集資訊互通共用。社會教育共用平臺由總館公眾教育部負責,其主要職責是負責體系內博物館社教項目統籌規劃,建立統一、共用的社教資源網路;負責建立體系內博物館統一的巡展協作機制和巡展網路體系。展覽交流平臺由總館陳列展覽部門負責,其主要職責是策劃體系內博物館聯合舉辦歷史文化、文物原創展覽;向體系外博物館推薦展出體系內博物館原創精品;推動原創精品展覽在體系內巡展。學術交流平臺由總館學術辦負責,其主要職責是指導分館開展館藏文物和區域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共同申報承擔學術研究課題,共同舉辦學術會議;協調總館出版的學術著作、藏品圖錄、科普讀物、期刊免費贈送分館。

三是嘗試總分館制準入管理模式。要加入總分館序列,必須具備市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的博物館資質;具有符合博物館辦館所需的軟硬體設施設備及從業人員;具有長期對社會開放的常設陳列展覽;具有一定數量的文物藏品;具有穩定的運作經費來源等條件。建立考核評估機制,總館每年對分館在相互合作方面進行考核評估,對合作配合未達標的分館提出整改意見,連續兩年考核評估仍未達標的分館,總館提出解除與分館的合作協議,合作機制自行終止。

三峽博物館實施總分館制的實踐成效

image.png

在充分對接、遴選培育的基礎上,採取試點先行、分步實施的方式,2015年與巫山縣政府簽訂了戰略框架協議,同巫山博物館在人才培養、藏品資源共用、展覽合作、項目合作、文創産品開發五個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成立第一家分館。2018年4月16日和5月9日,與重慶師範大學、雲陽縣政府開啟合作之旅,同重慶師範大學博物館、雲陽縣博物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挂上分館牌子。目前已設三家分館。從實踐來看,主要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初步成效。

一是支援了分館項目建設。基礎設施提升項目:2015年三峽博物館總館給巫山館投入450萬元資金,完成了該館800平方米臨時展廳改造升級;幫助其編制預防性保護方案,指導實施預防性保護項目,完成了庫房、修復室輔助設備的採購,庫房保護將啟動環境監測評估系統;完成了龍骨坡遺址危岩搶險加固防護、龍骨坡遺址A點保護棚建設、李季達事跡陳列館、朝元觀修繕保護、廟宇聖安多尼天主教堂維修等工程。

業務工作拓展提升項目:總館與巫山分館組建了三峽(巫山)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站、三峽(巫山)古人類考古工作站;打造了巫山博物館非遺廳及臨時展廳;幫助巫山館編制各類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爭取資金250萬元,修復文物50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64件/套,三峽出土文物243件/套),免費修復20件鐵器;啟動高唐旅遊建設項目、巫山博物館二期(遊客接待中心);全面推進巫山分館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申報、巫山紅葉節原創展覽改陳、巫山分館免費送展等。總館實施了“雲陽縣博物館館藏珍貴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修復文物300余件套,與雲陽分館共建“磐石城保護項目”、三峽庫區文物風險管控中心、雲陽縣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站”;開展了文博+教育、文博+研學等文化産業合作。

image.png

二是提升了分館展覽品質。總館指導巫山館策劃了臨時展覽“百年巫山•山水悠悠”“百年巫山•家國永恒”;引進三峽博物館“掌中珍玩清代鼻煙壺展”“清風正氣——歷史文物中的廉政文化”“革命理想高於天——中國工農紅軍標語展”,參觀人次達20余萬人;與四川省博物院、湖南省考古所等7家單位合作,聯合主辦“走進長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題展”。總館為雲陽博物館提供了四個基本陳列展覽的策劃、設計。總館為重慶師大的三個基本陳列提供了文本籌劃與論證。

三是人才培訓和科研得到提升。人才素質高低是制約分館業務發展的關鍵。三個分館安排人員到總館免費業務培訓30余次,包括文物修復、藏品管理、安全保衛、社會教育等,提高了分館業務水準。總館也借助重慶師大分館的師資力量對新進員工展開培訓。僅2018年巫山分館在公開刊物發表論文3篇,網路發表文章245篇。雲陽分館發表論文5篇。

四是社會教育品牌更響亮。為讓分館的社會教育産生較好的吸引力和輻射力,總館指導分館打造社教品牌。雲陽分館和重慶師大分館分別打造了3個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品牌:巫山分館打造了非遺匯演、巫峽影展、巫峽之窗、巫峽講壇、巫峽藝苑、社教活動、公益培訓等7個社教品牌;三個分館一共開展了681場次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總館指導雲陽博物館研學課程開發編寫,並提供豐富圖文資料,該館成為雲陽縣四個研學基地之一。三個分館進社區和鄉鎮巡展100多場次,惠及民眾50余萬人次。

image.png

五是文創産品更具特色。文創是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重要載體。設立“重慶市文物商店巫山分店”,總館指導巫山分館開發文創産品30余種,銷售達100萬餘元。巫山分館自主開發的骨雕神鳥等文創産品在首屆全市文創産品評比中獲組織獎和十佳創意産品獎,為唯一獲得兩個獎項的區縣;先後推出“感恩親情,感謝父母”之感恩系列文創絲巾、領帶;依據四樓臨展百年巫山系列展之“山水悠悠”開發了明信片,“家國永恒”開發了特色書籤、姓氏連環畫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總館指導雲陽博物館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反映地方歷史的文創産品8類。

實踐表明,總分館制模式是博物館體系內整合資源、拓展公共文化服務、合作共建共贏的有益探索。在今天博物館事業大發展、博物館體制改革創新的大背景下,總分館制模式是一種嘗試,還需不斷實踐、完善,使之星火燎原。這是期待,更是使命與責任。(程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