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熬夜一邊養生 別讓年輕人過早力不從心

發佈時間:2019-01-17 08:02:1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王鐘的  |  責任編輯:蔡彬
分享到:
20K

一邊熬夜一邊養生 別讓年輕人過早力不從心

一位大學裏的低年級師妹宣告,自己患上了癌症,但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做好了與病魔積極抗爭的準備。社交網路裏的她,年輕又有活力,還多多少少有一點文藝青年常見的小情懷。令人遺憾的是,師妹的“抗癌日記”沒有堅持多久,她就永遠地離開了人間。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死亡竟然離我們這代年輕人這麼近。

前段時間,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位1980年出生的幹部,因為頭髮花白引發網路熱議。首先是部分網友不相信,懷疑其年齡真實性;在官方查證其年齡後,輿論態度又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引發了不要讓基層幹部白頭又寒心的討論。但是,這兩天與網際網路企業的朋友吃飯時,對方説,這又有什麼,我們公司都有了白頭髮的90後。

“90後開始養生了”,看到這樣的網文標題,一開始覺得是噱頭,後來才慢慢發現不只是玩笑,而是擺在年輕人面前沉甸甸的事實。畢業幾年,有的同學在意起自己在“運動步數排行”上的位置;有的同學開始去健身房,有一搭沒一搭地打卡;還有學校裏習慣熬夜刷題、打遊戲通宵達旦的老同學感慨:老了,晚睡一小時,毀掉一整天。 

“一邊是對健康無比的渴望,一邊是邁不開的雙腿;一邊是勤勤懇懇地護膚,一邊是孜孜不倦地熬夜。”一份調研報告,呈現了90後“朋克養生”的數據:70前、70後、80後、90後四個年齡段的公眾,對於健康的自評呈現階梯式下降的趨勢;公眾普遍認可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但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運動現狀及格。

渴望健康,很好理解。雖説年輕人處於身體狀態的巔峰期,但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高強度的工作,讓很多人付出了透支身體的代價。前些年,一首《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歌佔領朋友圈,引發無數90後的共鳴;這段時間,主題為“燃燒我的卡路裏”的電影插曲,竟然成為網路神曲。這一代年輕人和父輩不一樣,從小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長大,習慣競爭也擁抱競爭,考上大學和找到工作並不等同於此生塵埃落定,而只是為事業打拼的起點。詢問經常加班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加班,他們也説不清究竟是老闆要求還是自己主動自願。

工作多了,給自己上緊了發條,自然也減少了健康管理的時間投入。上班時總是緊繃著,下班以後追求放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心情。另一個層面來説,年輕人面臨的誘惑也多,娛樂方式多種多樣。以前打打球就算娛樂,雖然簡單卻不失為健康的鍛鍊方式,社交也必須走出去與人見面,現在網劇、網遊、網文應有盡有,讓人“宅”在家裏就獲得成倍的快樂。

透支身體,源於對身體真實狀況的陌生和大意。看到新聞裏年輕人猝死的報道,總以為這一切離自己還很遙遠。身體素質本應該最好的一群人,卻又是對身體最不在意的一群人。現在或許還只是隱患,到未來就會是躲無可躲的疾患。

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對年輕人需求的滿足程度遠非盡善盡美,甚至還存在不友好的一面。儘管城市裏的商業健身房密度越來越高,高昂的會員費卻讓人一點兒也愛不起來。看看小區裏,依舊是那幾個只適合中老年人動動胳膊、甩甩腿的簡易健身裝置,天氣一冷,那些露天健身裝置更是無人問津。而如果喜歡對場地要求高的運動,像游泳、羽毛球,不光要專程坐車去寥寥無幾的運動場館,還要提前預約,再交上一筆不菲的場地費。

運動門檻的抬升,自然過濾掉了那些對運動缺乏熱情而身體狀況亟待改善的人。不服者也許會反問:只要想動,就在街面上跑跑步就行了。試問,在車流密集的城市,還能找到幾條適合慢跑的街道?最近的公園也許都要坐車去。難怪,散步成了最大眾也最沒有挑戰性的運動方式。

走出“朋克養生”,也需要用人單位創造積極氛圍。企業管理者理應意識到,員工是公司最寶貴的財富。最高明的管理方式,不是迫不及待地榨幹每一個年輕人的青春與精力,而是讓員工找到歸屬感,感到這是一個可以幹事業的地方。有的企業5點半下班,卻提供6點半的班車,8點鐘的免費晚餐,10點以後打車可以報銷,還有免費的職工健身房開放。有人調侃所有福利都是圍繞方便員工加班而設立的,但這何嘗不是人性化的管理?既然加班無法避免,奮鬥又是年輕職場人士的必由之路,那麼為何不創造更完善的保障條件。

身體健康是一切的基礎,誰都知道這個常識。常識不僅是用來重申的,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踐行,而不能在一遍又一遍的嘮叨中擴大知行鴻溝。90後朋克養生,事關年輕人的態度和價值取捨,更考驗整個社會對青年的關懷,不管如何,絕不能讓年輕人在不久的將來力不從心,在無助中感到身體的反抗。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