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德。市總工會供圖 華龍網發
在位於重慶市工藝美術學校內的張俊德雕塑工作室裏,一打開門就能看到一座高1.8米、寬1.8米的韓非子塑像,從面部表情到手勢,栩栩如生地表現了人物的睿智。而與它一模一樣的“雙胞胎”版本正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裏。這件作品叫《法家韓非子》,創作者是2018巴渝工匠年度人物、重慶工藝美術學校高級講師,重慶美協理事張俊德。
三年時間做了七八個版本“韓非子”
説起這件作品的創作背景,張俊德告訴記者,2012年,財政部、中國文聯、文化部聯合舉辦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啟動,計劃歷時5年,用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形式來呈現煌煌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文明。“工程”共包括150個選題,並面向全國藝術家徵集。
得知這樣難得的機會,張俊德下定決心去試一試。從構思選題到繪圖、到創作,在這過程中,他到圖書館看膠片書、翻閱歷史資料,還專程跑到秦始皇兵馬俑考察,只為了能創作出符合歷史,又獨具特色的韓非子塑像。
第一版他設計以圓雕結合浮雕的形式,設定為韓非“驅車勸諫韓王不用”而閉門著書的情景,而後自己發現卻又與歷史有些不符。
升級改後的第二版思想睿智、提筆欲書、下筆千鈞的韓非子塑像經過60多位史學家和美術家嚴苛篩選,成功入圍。2013年9月國家博物館與他簽約,重新開始完善、打磨。
“這一版形象設計過於變形扭曲,雙肩過於瘦削”“這一版年齡顯得太老,服飾上高冠垂直頭頂不對”“年齡應該處理為三十幾歲,意氣風發一點”“要注重嚴刑峻法的總體感覺”……在專家的指導意見下,前前後後他創作了七八個版本的“韓非子”歷時三年。
用鐵鏟鏟出來的雕塑作品進了國家博物館
創作雕塑,通常用的工具一般為雕塑刀、石雕錘等,不過,讓人意向不到的是張俊德還用上了鐵鏟。
用鏟子做雕塑可以説是張俊德與其他雕塑家最不一樣的地方,這個習慣他已堅持了20多年。
在《法家韓非子》這件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為了表現韓非子的氣度,大刀闊斧的革新精神,張俊德也用鐵鏟勾勒服飾、刻畫五官。
2016年11月20日,經專家現場打分,正式通過驗收,這一作品被永久性陳列在國家博物館。
張俊德還記得專家最後的評語:“其精神狀態特別突出,所有的人生經歷都集中在面部上,所有的睿智與思考也都透露在眉宇間。這是著書立説時的韓非子,造型高度凝練,形式的象徵意義比較突出,如由衣褶化為亂石堆埋,頗讓人回味,加深閱讀。”
在張俊德看來,“鐵鏟更大刀闊斧,更快準狠,做創作出來的東西有時候更自然。”
從事雕塑已三十余載的張俊德,創作作品已達上百件。每個件作品都是都是不同的,通過他刻畫的眼睛、嘴巴、表情等都能讀懂人物性格。
還記得有一次他為朋友雕塑已故父親的塑像,因為神情、面容刻畫到位,朋友家人看到的那一刻一下就哭了。
秉持著匠人精神,作為重慶工藝美術學校教師的他,也手把手的把自己的手藝傳授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