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玲在觀察研究花木。
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中國的城市正處於加速發展期。彼時,當千千萬萬的年輕人懷著一腔熱血奔赴城市追夢時,四川華鎣市的歐陽曉玲卻“逆向”而行,從城市來到偏遠農村,種植她的現代農業夢。
23年,她堅持用科技和現代經營模式改變農村、改變農業、改變農民,她的夢想成真了:上萬畝荒山披上綠衣,貧瘠的土地變成“金山銀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搖身變成富裕的農場主,昔日貧窮、落後的村莊煥發出新的生機……
她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托起了10萬農民的脫貧致富夢。
敢砸“鐵飯碗”,機關幹部回鄉當“農民”!
“如果你試過用腳步丈量一個偏遠山區的每一寸土地,了解那裏每一戶人家的生活狀態和經濟狀況,或許,你就會明白當初我為什麼要執意返回農村。”歐陽曉玲説,她的現代農業之夢,並非與生俱來。
“小的時候,我曾發誓,一定要離開農村。”歐陽曉玲説,她家住在華鎣山下,那時農村條件十分艱苦,既吃不飽飯,也穿不暖衣。為了讀書,不到10歲,她就開始每天放學後還要田邊地坎割草、上山砍柴。
“割一大背草換幾毛錢,就這樣一點一滴攢錢交學費,購買學習用品。”貧窮的生活,求學的艱辛,讓歐陽曉玲發誓努力讀書,一定要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誰曾想到,多年後,劇情反轉。歐陽曉玲不但又返回農村,還要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
“實際上,在我返回農村前,有著不少人羨慕的工作。”1978年,歐陽曉玲考上了四川林業學校(今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畢業後,她分配到了重慶市永川縣箕山林場從事林業技術工作,之後又被調到永川縣土地資源詳查辦公室工作,成了山區“鯉魚躍龍門”的樣板。
“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可謂萬里挑一。”歐陽曉玲説,她是山裏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是全村、全公社的驕傲。
不光工作讓人羨慕,彼時的歐陽曉玲還有著大好前途:那時她雖然年輕,但因為勤奮好學、業績突出,19歲,她就當上林業局森林保護股股長,20歲出頭,她已經是林業工程師,並且提名為副局級後備幹部人選。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回農村的想法?”記者問。
“應該是被抽調到永川縣土地資源詳查辦公室工作之後。”歐陽曉玲説,在全縣國土資源詳查中,她走遍了縣裏63個鄉鎮,629個村,4980個生産隊。
這一走,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在一村一村走訪調研詳查土地中,歐陽曉玲看到一片片荒蕪的山地,由於農民大量外出務工,撂荒嚴重,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婦女,老實巴交地種著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
“很多土地廣種薄收,沒有技術含量,給他們講一點新品種和新技術,他們就像聽天書一樣。”歐陽曉玲不敢相信,都進入80年代了,很多山區的農民連汽車都沒見過。
“農村太落後了,農民日子太苦了,得有人帶領他們改變這個現狀。”歐陽曉玲説,那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令她震撼,她萌生了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念頭。
“但在那個年代,要放棄被稱為‘鐵飯碗’的工作回到農村,確實需要太大的勇氣。”歐陽曉玲説,面對所有人的反對,她不得不把夢想的種子埋在心裏。
在永川工作的幾年時間裏,歐陽曉玲一邊發奮工作,一邊進一步學習農林技術,為自己的夢想積蓄力量。她不僅自修完成了北京林學院林學專業全套教材的內容,掌握了育苗、造林、撫育、病蟲害防治、資源調查、規劃設計等全套林業技術,還多次到湘、鄂、魯、陜等省農林科研院所學習果樹栽培新技術。
“1992年,機會來了!”歐陽曉玲説,鄧小平南方談話讓她鼓起勇氣,決定返回農村創一片天地。第二年,她毅然辭掉了機關工作,回到家鄉,在華鎣市祿市鎮月亮坡村開始種植她的夢想。
四川省勞動模範歐陽曉玲與技術人員共同研究蜜梨新品種。
探路鄉村遊,昔日月亮坡悄然變臉!
“有女莫嫁月亮坡,山高路險石頭多,出門上山就爬坡;進屋一個磨搭鉤,出門一個柴背篼!”這是上世紀80年代華鎣市祿市鎮月亮坡村的真實寫照。
“月亮坡村貧窮且落後,沒想到這裡的幹部思想卻很解放。”歐陽曉玲回憶,1995年,她回月亮坡時,望著一座座荒山禿嶺,滿腔熱血一下子涼了,“一沒有土地,二沒有資金,僅有一個技術團隊,追夢,感覺太難了!”
正當歐陽曉玲打退堂鼓時,她得到了她人生中最大的支援。
“那時村民思想較落後,不願把土地承包出來。”歐陽曉玲説,月亮坡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胡忠國硬是帶著她一家一家地走訪、做工作;還讓她打欠條,將村委會的1000余畝荒山承租給她搞開發種植黃花梨。
“當時的祿市鎮黨委書記易銘珅(現任廣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思想更解放、行動更超前。”歐陽曉玲説,為了改變月亮坡的窮貌,易銘珅承受著方方面面的壓力,支援她下決心,同時千方百計四處籌資進行坡改梯項目和土壤改良等工程。
“他甚至還和村黨支部書記胡忠國一起無數次跑成都找相關部門,爭取立項支援。”歐陽曉玲説,她被這樣務實的基層幹部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下定決心在月亮坡幹一番事業。
1996年初,沉寂多年的月亮坡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祿市鎮幹部、月亮坡村村支“兩委”成員、歐陽曉玲一家老小及她的員工們、當地1000余名村民一起在這裡大開荒。
搶晴天、戰雨天,抗嚴寒、鬥酷暑,奮戰一年零三個月,最終讓14座荒山徹底變了樣。
隨後,歐陽曉玲在這裡種下了矮化密植早結豐産蜜梨15萬株。成為當時川東地區種植規模最大、最規範、基地設施較為完善的千畝蜜梨示範基地。
1997年3月,月亮坡的蜜梨成熟了,産量10萬斤。當歐陽曉玲得知當時普通梨子的市場價為1.5-2元錢1公斤時,她權衡比較,決定將自己的蜜梨定價為10元錢1公斤。
“怎樣讓自己的蜜梨賣出與品質相匹配的價格?”歐陽曉玲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月亮坡舉辦品梨節,免費提供2.5萬公斤蜜梨讓遊人和賓客品嘗。
這個看似“虧本買賣”的大膽做法,在當年卻成功地收穫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品梨節活動結束後,剩下的2.5萬公斤蜜梨被高價一搶而空,為日後強大的品牌效應奠定了基礎。
品梨節的成功舉辦,讓歐陽曉玲找到了不出門賣梨的好方法,也讓她萌生了搞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念頭。
但上世紀90年代末,廣安鄉村旅遊尚未形成,全省、全國的鄉村旅遊也處於萌芽階段。怎樣打出一張鄉村旅遊牌,讓“産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産品變商品”?
“其實最開始,我只是想在月亮坡果園路道旁種植彩色林和花草。以免冬天梨樹葉子掉了,山上看著荒涼。”歐陽曉玲説,思想解放天地寬。
“我想我的果園有花、有果,何不延長産業鏈,朝著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的方向發展呢。”於是,圍繞鄉村旅遊,歐陽曉玲採取了一系列行動:把華鎣山區特色民俗“滑竿抬幺妹”移到月亮坡上吸引遊客,建果蔬氣調保鮮庫讓遊客一年四季能吃上蜜梨,建餐飲中心、水上旅店,配套解決吃、住、遊的問題……
一步一步,昔日冷清的月亮坡變了,變成了“春天能賞花,秋季能品果,一年四季有看頭、有耍頭”的旅遊地。
據當時的統計數據,2000年最高峰時,月亮坡一天遊客量達8000人。而月亮坡,也成為廣安最早的一批鄉村旅遊地。
2005年,月亮坡蜜梨基地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2011年被文化和旅遊部、農業農村部聯合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首創新機制,托起十萬農民致富夢!
月亮坡的成功經驗,讓歐陽曉玲更加堅定了以現代農業改變農村的想法。
歐陽曉玲乘勢迅速擴大梨園規模,連片開發了荒山坡薄地,建成廣安蜜梨核心區1萬畝,包括廣安區、華鎣市、前鋒區所屬3個鄉鎮6個村26個合作社。
在基地擴張的同時,歐陽曉玲還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學習先進理念和技術,不斷提高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同時,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用工業化發展理念、全産業鏈模式和現代管理手段發展現代農業。
科學而現代的發展、管理模式,讓歐陽曉玲的公司成為集生産、科研、示範、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集團,而敢想敢闖敢幹的個性,更讓歐陽曉玲在全國、全省創造了諸多現代農業改革的廣安樣本。
“承租返包”便是其中一項。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歐陽曉玲農業基地的擴大,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於公司與農民間的合作機制單一,不少農民仍存在“替別人打工”“吃大鍋飯”的想法,生産積極性不高。
“現代農業的主體,始終是農民。”歐陽曉玲認為,要想農業産業長遠發展,必須激發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那個時候,國家在進一步深化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將林地、果園、茶場承包給農民。當時我就在想,我的梨園能不能也實行承包制,讓農民當上農場主呢?”想法催生行動,歐陽曉玲在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這種模式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隨後在全國首創推出“承租返包,借地還園,合作經營,五五分成”經營機制。
“首先,變農民為工人。”歐陽曉玲介紹,公司先將各家各戶零星分散的山坡瘠地集中租賃,統一規劃、規模開發,農民在參與開發中,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技術並領取務工收入和土地租金,保證農民的基本收入。
“其次,變農民為股東。”歐陽曉玲告訴記者,園區開發見效後,公司又將其分片返回給農民,農民以土地、勞力、生産管護入股,公司以種苗、技術、行銷、品牌入股,統一銷售,雙方合作經營,收益五五分成,結成利益共同體。
“最高層次是變農民為農場主。”歐陽曉玲繼續説,能自主經營的農民自願繳納風險金或保證金,公司根據農戶全家勞力的多少,確定一定面積供其經營,他們向公司繳納技術指導費和品牌行銷費及所經營管理土地的租金。
這種模式讓原來純粹靠傳統勞作的農民變成工人、股東、農場主,角色的轉換,讓收入呈十倍、百倍增長,大大激發了農民共同開發基地的熱情。
“當時月亮坡村第一批加入這種模式的鄒可芳,從最初承包幾畝地,到如今已承包了300多畝地,她的身份也從單純的農民,變為現在的農場主,帶領了眾多親友、鄉親一起致富,年收入上百萬元。”歐陽曉玲自豪地説,2004年,“承租返包”模式還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讚賞。
如今,在這種模式帶動下,10余萬農戶走上科技致富道路,輻射帶動100多萬畝土地進行農業産業開發經營。
歐陽曉玲的現代農業夢,還在繼續……(劉定春 楊天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