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護理難 社會家庭有些“失職”

發佈時間:2018-11-12 16:33:25  |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趙瑩瑩  |  責任編輯:曹川川
分享到:
20K

全球每3秒鐘就將有1例癡呆患者産生

護理失智老人 社會家庭有些“失職”

11月8日下午3點,崔遠航如往常一樣來到了記憶照護區,兩位老人正好醒來,嚷著要去外面走走,“進門出門都得刷門禁卡,這是護理員培訓的第一課,因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最怕走失。”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2015年,電視劇《嘿,老頭》讓千家萬戶知道了一種並不罕見的“罕見病”——阿爾茨海默症,也被稱為“老年癡呆”或“失智症”。“不可逆”的阿爾茨海默症,常常讓家人對老人的照顧變得困難,而當子女衝破疑慮決定尋求專業照護時,護理資源的匱乏卻成為橫亙在家庭面前的難題。

家庭難題

看護老伴兒 差點兒被逼瘋

李阿姨和孫叔叔是一對相伴了50年的老夫妻,風雨兼程大半輩子,日子過得幸福而平和。直到有一天,老伴兒開始不記事了。

李阿姨介紹,剛開始時,老伴兒經常自己在沙發上坐上好半天,重復著一件事——挑西瓜子,等她來了後就捧出一手心的西瓜子,直説讓她吃瓜。後來,他開始忘記自己的名字,再然後是所有人的名字,仿佛是忘記了整個世界。而隨著病情的發展,在家裏24小時看護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伴兒,也成為李阿姨自己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

就像《嘿,老頭》的電視劇裏所表現的,對普通的家庭成員來説,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根據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分級體系總體衰退量表即GDS,阿爾茨海默症可以分為七個級別,從第四級開始,老人就會表現出明顯的認知缺陷,其暫態記憶和短期記憶已經衰退,只能記得住很早之前的事兒,嚴重時還會伴有人格和情緒的改變。”崔遠航,泰康之家燕園養老護理部副經理,自2016年來到泰康之家·燕園後,她和四級及四級以上的阿爾茨海默症老人們已經相處了兩年多。

崔遠航告訴記者,在泰康國際標準失智長者照護體系裏,從四到七的四個級別也被設定為四種顏色:綠、黃、紅、紫。拿黃色即5級老人來説,他的言語和動作會慢下來,災難性反應比較多,一支筆的丟失都可能引發狂躁、生氣、焦慮、哭泣等情感。而到了六級即紅色,老人的表達和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喪失,聽不到高音頻的聲音,聽不懂單個以上的詞語,常伴有無目的性的遊走。

“阿爾茨海默症是不可逆的,隨著級別的遞進,老人需要獲得的照護和關注也在遞增,家人卻不懂得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崔遠航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對80來歲的老夫婦,妻子在來到燕園之初,就被診斷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被建議介入專業照護,但老伴兒堅持要求自己照顧。生活了半年後,丈夫就遇到非常大的麻煩,老伴兒時常會發脾氣、扔杯子、不睡覺,乃至在公共場合出現大小便失禁。舉足無措的老爺子,變得越來越焦慮,睡不著覺、吃不下飯,頻繁去醫院看病,失智的老伴兒卻爆發得越來越頻繁。最終,感覺被“拖垮”了的老爺子也只好放棄自己的主意。

就像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曾指出的:“當一個家庭成員被診斷患有失智症後,其照護服務提供者很容易成為第二個病人。”

準備不足

照顧失智老人 是件專業的事

阿爾茨海默症,也被稱為“老年癡呆症”或“失智症”,于1906年由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病理學家愛羅斯·阿爾茨海默首次發現,多發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會出現記憶力明顯變差、言語表達出現困難、判斷力變差或減弱、無法操作熟悉的事情、對時間及地點感到困惑、對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出現困難、性格特質改變、情緒及行為改變等症狀。

相對於一般老人,照顧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人為何更為困難?崔遠航介紹,首先,因為喪失了近期記憶,阿爾茨海默症老人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常會否認既往史,並退回到管狀視野。“所以,你要從正面而非側面同他們打招呼,要主動介紹自己的名字,而不能用像‘爺爺你記得我是誰麼?’這樣會引起老人焦慮的打招呼方式。”

第二,伴隨著阿爾茨海默症的出現,老人們也會出現諸如不願吃藥、不願穿衣服、不吃飯、不洗澡等挑戰性行為。一般來説,即便是被評估為4級的老人,每週也會出現1到2次挑戰性行為。而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性行為,就成為老人照護中的一大難題。

“比如,有位老人,在家就不願意洗澡,入住後還是不願意洗澡,也不願意説為什麼,護理員整整問了3個月,老人才説是因為水裏有釘子會扎人。怎麼辦呢?我們就角色扮演,假裝自己是位醫生,先幫他把釘子拔出來,再讓他脫衣服檢查一下,這才願意洗澡。”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每位老人的生活經歷和個性特徵,設計出一套適合他們的照護方案。比如,對年輕時喜歡扭秧歌的老人,隨時準備好花手絹,需要時陪她扭秧歌;對喜歡賴床、年輕時當過軍人的老人,就通過“1、2、3”報數的方式激勵他起床;對總以為自己還在上班的老人,每天都帶著公文包陪他到樓下視察“工地”。

“照護阿爾茨海默症老人,需要很多的技巧和極高的情商,是一件很專業的事兒。”崔遠航將護理員比喻為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回家的“引路人”,專業、愛心、耐心和高情商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四項品質。

護理員不足 千萬失智老人等風來

有人説,阿爾茨海默症是世上最悲傷的遺忘,且至今尚未有任何一種藥物或治療手段可以治愈。全世界究竟有多少老人進入了這種“悲傷的遺忘?”答案是,越來越多。

根據統計,2010年,全球有接近2100萬至3500萬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到了2015年,根據《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的披露,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人數已上升到4680萬名,預計到2050年會增至1.315億;而到了今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2018》的最新數據是,全球約有50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到2050年的預測數字也擴大為1.52億。

“全球每3秒鐘就將有1例癡呆患者産生!”報告裏的這句話代表著,就在我們數完1、2、3後,身邊可能就出現了一位阿爾茨海默症老人。也因此,阿爾茨海默症被稱為繼心血管病、癌症、腦卒中後的老年人“第四大殺手”。

具體到中國,有統計顯示,到2015年,中國失智患者總數接近1000萬,其中因阿爾茨海默症導致癡呆的患者數已經超過600萬,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阿爾茨海默症患者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而根據測算,2030年中國失智症患病人數可能會達到2329萬的高峰。

從北京來説,能夠查到的最近數據是,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約329萬多人,其中失智老年人約佔5%到6%。

硬幣的另一面,能夠為阿爾茨海默症老人提供專業護理的護理人員卻極度缺乏。有專家表示,到2017年,全國有近千萬的失智症老年人,但與之相對應的,只有60萬左右的養老護理人員。北京市民政局2017年初發佈的《關於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裏則給出,本市共有在崗養老護理員7000人左右,缺口2.3萬人。即便是這7000人,也不是僅僅照顧阿爾茨海默症患者。

觀念認知有限 早期干預幾乎從零開始

護理市場如此大的供需不平衡是如何形成的?崔遠航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提出了人才儲備的難題。

她説,從學校教育來説,全國設置老年服務與管理學科的高校太少,而即便是設立了這一學科的,理論教育常常也是和實踐脫離的。“實際上,全國沒有一套教材能教授學生如何照護阿爾茨海默症老人。”崔遠航舉例,以給老人移位來説,即使一位專科學生學習了如何給65歲老人移位的理論知識,遇到阿爾茨海默症老人時,他很可能依然束手無策。因為,老人也許不願意移位,突然間變得暴躁、要打人,可他的認知能力有所損傷,護理員難以通過講道理去説服。“要想培養出一名成熟的、能夠照料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護理員,是很難的。在我們這,除了入職後一個月的專業培訓外,還需要至少半年的實踐積累。”

然而,培養出來後,年輕護理員的流失率又很高。她告訴記者,高流失率的背後,還是社會對這個行業的專業認可度不高,總覺得“做的是保姆的工作”,年輕人難以培養起職業感。“我希望,全社會要更多地認可這個行業,讓大家的工作價值得到提升。”

國內資深養老行業專家烏丹星則表示,目前看,社會對於失智養老的認知依然有限,很多家庭對失智老人的照料就是居家看護,如果能夠在早期進行專業干預,失智老人病發的頻率會降低,病情也會延緩。

“如果你被告知家裏的老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絕大多數的反應都是從驚訝開始。”一位負責診斷的業內人士説,一開始,家人會很驚訝地説“啊?怎麼可能?”接著就是“你錯了,不可能。”然後是“怎麼辦?家裏先照顧著?”最後才是諮詢照護機構。

《世界阿爾茨海默症報告2018》就寫道:“很多人都認為,如果真的得了這種病,我們就會被困在養老院裏看電視,很多人也正在經歷這些。但這是一場悲劇,我們無疑可以做得更多。我們應該更好地認識和評估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需求,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背景、故事和喜好。”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