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創會閉幕 引進人才268名落地項目163個

發佈時間:2018-11-12 16:33:28  |  來源:重慶晨報  |  作者:王淳 羅薛梅 陳翔  |  責任編輯:曹川川
分享到:
20K

       昨日,2018重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洽談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後閉幕,正式簽約引進人才268名、落地項目163個。大會共有209家企業、23所高校、8家科研院所參加展示、推介和洽談,25個區縣組團參展,吸引了38個國家和地區1300余名高層次人才赴會。

本屆“國創會”是一次匯聚各方英才、帶動“近悅遠來”的盛會。

大會期間,諾貝爾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先生、50位院士、13位知名企業家,以及眾多高層次人才齊聚重慶,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對創新創業進行專業指導。

在嘉賓主題演講、多場學術報告會和座談會上,各位院士專家聚焦創新前沿,作了精彩紛呈的主題演講和研討發言,為我們深入了解科技和經濟發展趨勢提供了全新視角,帶來了一場高品質的思想盛宴。

大會期間,舉行了4場創新創業項目對接洽談會、1場緊缺優秀人才招聘會,目前已正式簽約引進人才268名、落地項目163個,愛德華·莫索爾到我市有關高校考察並達成合作意向,還有一大批項目和人才正在對接洽談中,參展數、參會數、簽約數均創歷史新高。

同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代表中國抗癌協會宣佈,2019中國腫瘤學大會落地重慶。這是該會議發起20年以來首次在西部舉辦。

在閉幕會上,重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洽談會組委會,也盛情邀請國內外新老朋友,歡迎大家明年再次相聚重慶,相聚2019“國創會”。

七位導師為創業企業“把脈問診”

2018年度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重慶行活動在國創會期間舉行,澳大利亞Swinburne科技大學機器人/機電一體化教授滿志紅、中以基金合夥人劉廣成,重慶郵電大學軟體工程學院院長錢鷹、重慶大學MBA碩士研究生陳紀綱等七位來自科技、金融、産權等領域的高級專家和創業導師,圍繞高科技項目的研發團隊建設、企業如何有效融資、創新創業與智慧財産權戰略等話題,為創業企業“把脈問診”。

滿志紅教授認為,高科技項目的董事長必須為研發人員創造很好的工作環境和研究文化,讓研發人員把公司當做家,能夠看到公司未來的發展希望。留學人員雖擁有國際人脈和國際視野等就業創業優勢,但在創業初期仍會遇到政策、資本、人員等方面的困難。他認為,政府對於創業公司的扶持是非常必要的,未來可針對留學人員創業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幫助他們了解國內經濟發展趨勢與動向,清晰自身創業定位,最大程度地發揮海歸自身優勢。

如何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值得創業或者投資呢?劉廣成認為,首先需要考量的是每人平均GDP的水準,此外,工業技術革命也是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具有創業或投資空間的重要依據。

微波雷達,自動駕駛的“標配”

業內人士稱,在自動駕駛的年代,微波雷達將成為標配。昨日,在“2018重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洽談會”智慧製造及科學技術項目專場洽談會上,十個參加路演的項目,有兩個是汽車雷達。

“新一代高分辨場景成像4D毫米波雷達”項目負責人周先生説,他們公司是由一群博士組成,“問題就在於博士太多,MBA少。”

周先生介紹,他們的毫米波雷達是針對汽車自動駕駛和高端物流機器人應用的新型雷達,“可以提供車輛前方視場內景物目標的高分辨三維圖像和相對速度,並以AI智慧化處理雷達圖像為後續自動駕駛提供充分的資訊。可大幅提高現有毫米波雷達解析度,具有3D深度成像能力和景物電磁反射極化特性資訊獲取能力。”而這些能力,將為智慧識別和安全駕駛提供基礎資訊,“和流行的視頻和鐳射感測器盯比,具有全天候的可靠性,將成為這一應用領域的主流解決方案。”

“新一代高解析度毫米波雷達,現在國際上僅有十家左右企業有能力進行研發,目前還沒有形成産品。”該負責人表示,“但我們有長期積累,對新型雷達系統和基礎模組進行了原創性研發,已形成自主智慧財産權和專利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壁壘。”

另一家企業帶來了“智慧汽車自動駕駛的微波雷達”項目。“現在雷達生産廠商通常採用現成晶片,而我們採用脈衝調頻制式開發我們自己晶片,使得每個雷達成本在12元以下,並且能夠同時測量目標的速度、距離和方位。”該項目負責人稱,其擁有的是全新的技術,獨立自主的微波晶片,“我們有豐富的製作雷達的經驗,有自己的研發生産工廠。我們預計,市場容量每年可達200億人民幣。”

161億元

昨日,在國創會集中簽約環節,兩江新區集中簽約42個項目,總投資超過161.43億元,並簽約包括王國法、郝躍兩位院士在內的28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42個簽約項目涉及汽車、電子資訊、大數據、物聯網、生物醫療、金融、影視傳媒等二十余個産業,兩江新區招商合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兩江新區將逐步探索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當地製造創新集聚優勢,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