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文化是民族的魂。以忠勇、誠信、求實、創新為內涵的忠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忠縣把忠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形成“忠義行天下”的城市精神,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以文化人,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擔當精神。
忠縣忠文化溯源
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幅員面積2187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25個鄉鎮,總人口102萬。忠縣是忠義之城,歷史上涌現出巴蔓子、嚴顏、秦良玉等忠臣良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建制縣。
巴蔓子
巴蔓子是古代巴國的一位大將軍。早在戰國時期,約在西元前370年左右,巴國發生內亂。由於多年來常與秦、蜀、楚等國交戰,國力削弱,無力平息內亂。東晉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説,“巴國內亂, 將軍蔓子請師于楚。”楚王提出苛刻條件,要求平亂之後,割讓巴楚相鄰的三座城池作為酬謝。三座城池中,就有臨江,即現在的忠縣。
在楚國軍隊的幫助下,巴國內亂得以平息。巴國內亂既平,楚王便派使臣來索要三城。面對楚使,巴蔓子慷慨陳詞:“踐約讓城,則失盡忠守土之責;毀約據城,則失許諾之信。請拿我的頭顱去獻給楚王,以答謝他出兵幫助平亂之恩吧!”説罷拔出寶劍,從容自刎。
楚王深為巴蔓子的忠貞和壯烈所折服。長嘆一聲説:“巴蔓子不愧為天下第一忠臣,假如朕得臣如巴蔓子,那要比得到三城強多少倍!希望滿朝文武都能象他那樣忠君報國,朕又何愁得不到各國所有的城池,稱霸天下!”楚王不但不要三城,還傳令以上卿之禮,厚葬巴蔓子的頭顱于楚國的荊門山之陽。消息傳到巴國,舉國震動,君臣百姓齊口讚頌巴蔓子將軍的忠貞壯烈。巴王也下令將他的遺體從臨江遷至都城江州七星崗上厚葬(今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蓮花池)。
巴蔓子成為忠州人心目中的神,人們專門建造了一座巴王廟,用以祭拜巴蔓子將軍。每年農曆三月,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來紀念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忠義壯舉。
嚴顏
東漢末年,嚴顏出生於巴郡臨江(今忠縣)。東漢建安16年(211)劉備取益州,派張飛攻打江州,嚴顏死守其土,張飛施計引嚴顏夜出襲營。城破被俘,他站立不跪。張飛喝問:“你為何不降?”嚴顏回答道:“是你們不守信義,侵奪我州。我州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喝令將嚴顏斬首。嚴顏面不改色,説道:“砍頭就砍頭,還發什麼怒呢!”張飛被其無畏精神所動,便釋放了嚴顏,並將其引為賓客。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劉璋兵敗失益州,嚴顏聞訊後自刎于守土。唐貞觀八年(634),朝廷謚嚴顏為“壯烈將軍”,並追封嚴顏為忠州刺史。後來,忠州人為了紀念他,將其出生地取名將軍溪,即現在的烏楊鎮將軍村。
秦良玉
明朝危亡時,秦良玉率兵萬里勤王,與努爾哈赤的精銳部隊正面交鋒,屢挫強敵兇焰,令滿朝鬚眉為之黯然失色。明熹宗天啟皇帝為之親書金匾“忠義可嘉”,封一品夫人;明毅宗崇禎皇帝,親賦詩四章賜之;南明隆武帝亦封秦良玉為“太子太保忠貞侯”。遍檢華夏曆史,女性獲此殊榮者無第二人。
唐貞觀八年(西元634年),太宗李世民改臨州為忠州。民國2年(西元1913年)又把忠州改為忠縣至今。以巴蔓子、嚴顏、秦良玉為代表的忠縣忠文化從此形成。
忠縣忠文化傳承不絕
除了巴蔓子、嚴顏、秦良玉,忠縣歷代皆有忠勇之士,如東吳甘寧、西晉文立、明末高倬等均載于史冊,光照汗青。“唐代四賢”陸贄、李吉甫、白居易、劉晏曾為官忠州。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陸游等文人墨客亦曾駐足忠州。
歷代忠縣兒女也在忠文化的浸潤下,自覺將忠文化精髓發揚光大。到近代涌現出了秦德軍、馬秀英、吳毅等一批忠於信仰,英勇就義的革命先驅。在1938年到1945年抗戰期間,忠縣兒女為了保家衛國,抗擊日寇,出征士兵達39183名(忠縣誌,1945年)。
更多的忠縣兒女,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忠於職守,任勞任怨,忠於國家,忠於黨,忠於人民。在平凡的崗位,默默奉獻,努力工作。
方文培(1899年-1983年)忠縣人。著名植物學家,《中國植物志》、《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四川大學一級教授,博導,英國皇家學會、荷蘭皇家學會會員。
羅廣斌(1925年-1967年)忠縣人,作家。194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著有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長篇小説《紅岩》。
馬識途(1915年- )忠縣人,革命家、作家、書法家,最具影響的四川作家。著有長篇小説《清江壯歌》《夜譚十記》《滄桑十年》,紀實文學《在地下》,短篇小説集《找紅軍》《馬識途諷刺小説集》等。
黃萬波(1932年- )忠縣人,著名古人類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重慶龍骨破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馮光鈺(1935年- )忠縣人,中國民族音樂家。
忠縣忠文化深入人心
全國勞動模範李淑娥,數十年如一日,默默照顧非親非故的30多名孤寡老人。
全國道德模範吳林香,13歲成為家庭頂梁柱,肩負起照顧母親、外公、外婆和弟弟的重任。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周澤武,在老闆跑路後,作為小包工頭的他歷時8年,艱辛打工,向56名工友償付了拖欠的93萬元工資。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黃一志,賣掉長途汽車,拿出全部積蓄,改建自家酒廠為康樂院,給空巢老人一個溫馨的家。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鄭定祥,作為“棒棒軍”的一名,在萬州街頭幫人挑了價值近萬元的羽絨服。僱主走丟後,他在寒風凜冽的大街上一連四五天尋找走失的僱主。面對別人的詫異,他一句“缺錢不一定就缺德”感動了千萬人。
中國好人、重慶市道德模範楊鋼,在天津8·12爆炸事故中,作為忠縣籍消防戰士,他第一批衝進火海,不畏死亡,“最帥逆行”于火場之中,最終壯烈犧牲。
中國好人冉海,在父親急需用錢治病的情況下,他面對10余萬元橫財毫不動心,留在銀行門口等待失主。
中國好人陳玉潔,12歲時母親去世後,獨自一人挑起重擔,帶上癱瘓父親進城打工,用瘦弱的雙肩和堅韌的性格詮釋大孝的真義。
中國好人何燕,面對一張不記名獲獎彩票,她本可以隨時兌換一台價值8萬多元的小汽車,但她不僅不為橫財所動,還主動打電話通知彩民來領取。在對方電話已停機的情況下,她貼啟事、錄廣播、報警四處尋人,終於在兌獎期限的最後兩天找到遠在杭州的中獎彩民田立偉。
中國好人向光榮,在重慶開往忠縣的大客車上,作為駕駛員的他用嫺熟的駕駛技能,10秒鐘內三次點剎冷靜應對,讓路遇險情的大客車轉危為安,確保了46名乘客的安全。
中國好人馮啟忠,危急關頭,60多歲的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跳入刺骨的山坪塘中,成功救起3個落水的孩子。
重慶市爭光貢獻獎獲得者黃永明,在暴漲的洪水中,不顧生命危險救起別人家的4個孩子,卻痛失被洪水圍困的小女兒和孫女。
目前,忠縣已有10人榮登“中國好人榜”,53人榮登“重慶好人榜”。
2011年09月,在天津舉行的第八屆“崑崙獎”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和見義勇為城市評選大會上,忠縣喜獲“全國見義勇為城市”稱號。
忠縣忠文化的深遠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命脈。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注重傳統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弘揚紅岩精神,並特別回顧了巴國將軍巴蔓子“刎首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
忠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忠文化的挖掘、傳承、傳播、發揚。不斷深入挖掘忠文化的內涵,大力推進忠文化建設,努力將其根植于城市建設,産業發展,對外開放和幹部教育等社會經濟發展各項事業之中。將忠文化提煉為鮮活的城市精神。在繼承傳統忠文化精髓,融入新時期忠縣人文精神的基礎上,為體現社會要求,時代特徵,2012年忠縣契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結提煉了“忠勇、誠信、求實、創新”的城市精神,中共忠縣十四屆縣委四次全會又結合忠縣歷史文脈和文化基因,再次昇華了“千年忠文化,忠義行天下”的城市精神。
忠縣是有名的中國柑橘城,這裡柑橘産量大,有全國一流的果汁加工廠。果汁加工後的果皮一度成為污染環境的廢棄物。忠縣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研發,徹底解決了柑橘皮渣的處理。重慶聖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年處理10萬噸柑橘皮渣及畜禽糞便,利用柑橘皮渣及畜禽糞便生産有機肥5萬噸,變廢為寶。忠縣縣委、縣政府切實的將忠文化貫穿于實際工作之中,忠於國家,忠於黨,忠於人民。忠縣人把忠誠寫在崗位上、落到事業中,從全局謀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古老的忠州煥發出蓬勃生機活力。
“千年忠文化,忠義行天下”,忠縣忠文化橫貫古今,是忠縣的金子招牌,在全縣人民、縣委、縣政府的弘揚下,必將不斷傳承與發揚!
(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路版《百姓中國週刊》王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