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飛的廣西鐵路:火車時速從20公里飆到350公里

發佈時間:2018-10-17 14:21:58  |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  作者:張天韻  |  責任編輯:單榕
分享到:
20K
煙霧瀰漫的第一代蒸汽機車。李崇模 攝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南寧火車站站臺場景。李崇模 攝
頭上牽著長長電線的第三代電力機車。李欣欣 攝
霞光下,奔騰的高鐵穿越城市。李崇模 攝

自治區成立60週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廣西鐵路發生令人驚喜的巨變。諸多的變化,定格在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公司的幾位老攝影家的鏡頭裏,記錄了鐵路發展歷程中一個個難忘瞬間,見證了廣西鐵路的變遷和騰飛。

1、運營里程:1346公里-5191公里

秋雨瀟瀟,秋意乍起。67歲的原柳州鐵路局攝影家協會主席蔣建雄在柳州的家中,身披灰色外套,邊做著腹腔透析邊在電腦前忙乎著。洪亮的嗓音,精氣十足的身影,讓人無法與一個被尿毒症折磨了17年的重症患者畫上等號。

此刻,他正將30多年積累下來的10萬餘張底片整理成冊,《鐵路宿營車》《蒸汽機車念想》《鐵路清道夫》……記錄著廣西鐵路建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量變到質變的點滴變化。

“自治區剛成立時,廣西僅有湘桂、黔桂、黎湛3條鐵路幹線。目前全區有湘桂、黔桂、南昆、黎湛等10多條幹線,運營里程從原來1958年的1346公里到現在的5191公里。”蔣建雄説道。

在他的相片集裏,拍攝得最多是活躍在生産一線的鐵路工人,幾乎是全方位、全時段、全區域從點到面,從車間班組(工區)到崗位的“地毯式”存照。

“我不願意留下空白,要讓後來人知道,鐵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蔣建雄擲地有聲地説道。在眾多的組照中,一組南昆鐵路建設的照片看了讓人熱血沸騰。他回憶起當時的難忘情景:“南昆鐵路是國家1級幹線電氣化鐵路,也是國家在西南地區最大的扶貧項目,意義非同一般。為了加速建成這條扶貧線、幸福線,施工和接管隊伍艱苦創業,因陋就簡,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歷史性定格在蔣建雄的鏡頭裏……

在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公司老年攝影家協會主席李崇模家裏,一摞摞厚厚實實、足有近300本的“刊稿剪貼”中,就有這麼一張同樣泛著黃邊的南昆鐵路老照片。照片裏,一位耄耋老人驚喜地摸著火車,李崇模回想當時抓拍的那一瞬間:“這是1997年9月1日南昆鐵路正式通車時拍攝的。當時國內最先進的SS7型電力機車牽引著旅客列車,途中停靠田東,平生第一次看見火車的91歲老人陳漢英情不自禁伸手去撫摸它,我立刻將這一有歷史意義的感人鏡頭捕捉下來。”

由於幾代人的努力,廣西鐵路建設達到今天的5191公里,更是率先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開通高鐵,位居全國前列。廣西高鐵基本形成“北通、南達、東進、西聯”的現代化路網新格局。如今,每天開行400多趟高鐵,從南寧出發前往全國17個省會城市,一天之內就可到達。

“這一切,我們鐵路人功不可沒!我們拍攝這些照片,就是想告訴後人,每一條鐵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由幾代鐵路人艱苦創業、辛勤勞動所換來的。”蔣建雄發自內心地感嘆道。如今,榮獲2017年“廣西公民楷模十大新聞人物”的蔣建雄,依舊拖著病體,奔波在生産一線,用生命記錄歷史。

2、火車時速:20公里-350公里

李崇模的照片剪輯裏,既有煙霧瀰漫的第一代蒸汽機車、色彩明麗的第二代內燃機車,也有頭上牽著長長電線的第三代電力機車,第四代子彈頭機車更是賓士在噴薄而出的霞光下。

談到4代火車頭,不得不提及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公司的一級高級技師、年僅47歲的李若冰,他是廣西甚至全國為數不多的開過4代火車頭的司機。

“火車跑得快,全靠火車頭。”李若冰説,在那個年代,開火車是一件威風十足的事情。從小在鐵路長大的李若冰,心裏早已埋下當一名火車司機的理想。憑著天賦與勤奮,1995年,20來歲的李若冰趕上了蒸汽機的尾巴,當上了一名蒸汽機車司機。

“遠看像討飯,近看像挖煤,走到跟前看原來是機務段的。”李若冰回憶起在蒸汽機做司爐的日子,打趣説道。當時火車由蒸汽機車牽引,而蒸汽機車全靠燒煤將水轉化成蒸汽來帶動,所以蒸汽火車要想跑得快,就要有人不斷地添煤。從司爐開始做起的李若冰,一路上不停地鏟煤、燒水,一趟車下來,足足燒掉六七噸煤,除了牙齒是白的,全身上下都是黑的。

在蔣建雄拍攝的眾多照片裏,一張攝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黑白照片很是吸引人,只見一輛蒸汽火車上火車司機從車頭探出半個身子,觀察著前方的路況。

“開蒸汽機必須要將身子探在車窗外。”李若冰説,那時的蒸汽機車行駛起來騰雲駕霧,有時坐在駕駛室裏看不清前方的路,司機不得不將身子探出車窗外瞭望。這樣艱難的姿勢,最長要保持幾個小時,無論冬夏還是春秋。“夏天還好一點,涼快,冬天就受不了了,常常是靠窗一邊的肩膀基本凍僵,靠裏的又倍受爐火的煎熬。加上車震動和擺幅很大,常常震得胃都疼。”因為這個原因,李若冰落下了肩周炎和胃病。

1996年,蒸汽機車轉為內燃機車,“內燃機雖然比蒸汽機車好多了,但最大缺點是柴油機發出很大的噪音,柴油味很濃,回家不洗澡孩子都不讓抱。”李若冰説道。從1995年的蒸汽機車司機、1996年的內燃機車司機到1997的電力機車司機,他在短短的3年時間不停地“升級”,2014年拿到了高鐵司機駕照。

“高鐵的時速能達到350公里,真是飛一樣的感覺。過去從南寧到北京,時速很慢有20公里的,往返需要五六天,現在僅需13小時。”李若冰接著説,“廣西境內目前還沒有達到350公里的時速,我們正朝這目標努力呢。現在高鐵駕駛室比前幾代火車頭條件要好太多了,乾淨舒適、視野開闊。但因為速度飛快,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責任就更重大了。”親歷中國高鐵飛速發展的見證者李若冰,自感肩膀沉甸甸的。

3、年客發量:487萬人-1億人

看著李祟模拍攝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春運的一組老照片:南寧火車站站臺人山人海,乘客扛著大包小包行李,使出吃奶力氣拼命往列車的門、窗推搡擠爬,車下面的人則使勁地推著其屁股往車裏塞。這一熟悉的場面,在“50後”到“70後”的腦海裏抹之不去。

“人太多了經常把車門卡住,壓根兒關不上,只能從後面將人推進去。”在南寧站工作了30年,做過廣播員、客運員、售票員的孫怡,對這樣的情景是再熟悉不過了。“當時我們客運員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使勁將旅客往車裏塞,旅客只要能上得了車什麼都不管了。”孫怡邊説邊揮動著手臂,仿佛情景再現。

孫怡回憶起當售票員時候,已是20世紀90年代了。南寧火車站售票大廳,16個窗口全部打開,排隊購票的旅客延綿兩三百米,尾巴一直到中華路。“經常有人半夜12時就來排隊了,儘管如此,還有很多旅客買不到票。“當時鐵路客運採用的卡片式火車票,相關的鐵路線路、里程全靠售票員記在腦中。”為了讓旅客早日買上票,“幾乎不敢喝水,因為上廁所的時間都擠不出來。”

如今,刷身份證進站上車、人臉識別自助驗票進站、刷銀行卡進站、刷手機進站……一項項為旅客提供便利的新技術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今年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公司先後在21個主要客流站投入使用138自助檢驗閘機,開啟“刷臉時代”,僅需3秒旅客就可以完成身份核驗,進站效率大大提高。

鏡頭裏,高大嶄新的南寧東站售票廳裏只有極少數人在買票。“現在已有80%的旅客通過網路購票,旅客通過手機購票,再用身份證輕輕一刷,不用邁入售票廳半步就能便捷乘車。”孫怡如今也從前臺的窗口退居在後臺處理誤車票單。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鐵路的快速發展,加上高鐵的安全、準點、高效,廣西鐵路由1958年發送旅客487萬人,到2017年廣西鐵路旅客發送人數首次突破1億大關。

這一切不可複製的影像,是活躍在鐵路一線的老攝影家們在歷史上留下的濃墨重彩之筆,如同不朽的歷史,見證中國改革開放鐵路發展的變遷和騰飛。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