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種方式
80年代,農村還大都不通公路,村民們只能用牛拉著單車代步去春耕,以傳統的方式用耕牛耕作稻田。如今,村民科學種田,運用機械收田,提高了農業生産的效率,也實現了增收致富的目標。
生産方式
過去,湖北恩施的農民們晾曬辣椒只能採用傳統自然晾曬的方式,“靠天晾曬”費時費力。自然晾曬辣椒需要足夠的場地、持續的陽光和充足的時間。如今,這裡成立了生態農業合作社,利用現代化生産線烘乾辣椒。生産方式的改變提高了農民的生産組織化程度,也解決了農民分散性小生産方式,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同時,科技也促進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科技驅動作用持續增強。
醫療設施
1993年,鄉村醫療落後,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鄉鎮衛生院設施設備簡陋,人才匱乏。四川省豐都縣理明鄉群眾只能在簡陋的環境下接受醫療檢查。如今,重慶市豐都縣已擁有了良好的醫療設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準顯著提升,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
鄉村教育
2006年,湖南邵陽縣的孩子還只能在簡陋的環境中學習。用墊起來的磚頭當做書桌,在吵鬧的環境下寫作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截止到今年7月,湖南邵陽市希望小學數量已經達到90多所,為300余所農村學校改善了辦學條件。從2017年開始,國家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全部實行“兩免一補”政策。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除學雜費和課本費,孩子們也不再為輟學擔憂了,民工子女也與當地孩子一樣,同享“兩免一補”的好政策,農村學生失學率大大降低。
居住環境
過去,浙江溫嶺市松門鎮松建村到處是鹽田,房屋破舊。改革開放尤其是2005年6月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松建村考察調研後,松建村牢記習近平書記的鼓勵和要求,全面推進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振興鄉村,改造一度破敗的農村。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一排排整齊的房屋,一條條乾淨的街道,使得這裡煥發著生機。
生活娛樂
上世紀80年代,電視還沒有普及,一台黑白電視機全村村民一起觀看。但如今,彩色電視已經走進了家家戶戶,人們可以收看到幾百個電視頻道。
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小崗村
上世紀80年代,安徽小崗村村民生活貧窮,生活生産水準都非常落後。1978年,十八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如今的小崗村面貌早已煥然一新,被譽為“中國十大名村、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等。
“天下第一村”江蘇華西村
“華西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一直是農村富裕的代名詞。每人平均存款超百萬元,家家住別墅、人人有工作是華西村民的真實寫照。2017年以來,華西村走産業轉型之路,開拓新興産業,人們生活水準更上一層樓。
(圖片合作: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