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探索 向內生長

發佈時間:2018-09-12 15:34:2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
分享到:
20K

《年輕人,別讓拖延症毀了你》《手機,正在摧毀年輕一代》《外賣,正在毀滅年輕人的生活》《被宮鬥劇毀掉的中國年輕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青年人的微信朋友圈開始被這樣的文章刷屏。

“我們好像也太容易被‘毀掉’了吧。”説起滿屏的“毀掉體”,一位朋友無奈地説了這麼一句,還配上了一個哭笑不得的表情。

但仔細想想,這些爆款文章之所以能“有市場”,主要是因為切中了青年人的某種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讓他們産生了共鳴——初入職場,難免有時不知所措;剛進社會,總歸需要時間來慢慢適應;資訊時代,智慧手機佔據了我們生活中的相當大比例的時間和精力;大城市工作節奏快、生活成本也不低,在這裡奮鬥,的確需要承受一定的壓力。

但這樣的文章多了,除了“我手寫我心”的真情流露,也往往有“為賦新詞強説愁”的刻意為之。隨便找一個例子,甚至編排一個故事,刻意渲染焦慮、放大恐慌,再利用“標題黨”博人眼球,意在利用共鳴之感製造規模化效應。對待這樣的現象,我們不能一味感情用事,而要多一分清醒與理性,多一分謹慎與思考。

值得慶倖的是,時下很多青年人並不為網上的刻意煽情和販賣焦慮買賬,反倒詰問和“吐槽”起這些不走心的爆款文章和套路行銷。這也恰恰證明了,青年人勇於正視自己的生活,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困惑和焦慮需要有傾訴的出口,另一方面也知道,生活不能僅僅流於情感的宣泄,而需要更多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嘗試。

在青年人群體中,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叫“要做一個nice的人,也要做一個耐撕的人”。前者不難理解,無非是青年人自我勉勵,要做到向上向善、積極樂觀、與人交好。“仁者愛人”“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老理兒。

那麼“耐撕”呢?除了與“nice”諧音之外,這個詞更多地表達了青年人對現代生活的一種“向外探索”的態度:在競爭環境下,要嘗試為自己爭取,努力用實力證明自己,心懷“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鬥志;在複雜世事中,要圓通但不圓滑,時刻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保有“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氣節;在受挫遇阻時,應坐得住冷板凳、挑得起重擔子,經受得住磨難與考驗,充盈“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心性。

如果説“向外探索”,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人生的寬度,那麼要想有深度,青年人還得學會“向內生長”。在工作和生活中磨礪意志、修煉心態、充實自己,拿出實力和勇氣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初入職場,那就多請教、多嘗試,儘快適應工作需要,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身份轉變;剛進社會,那就在各種遺憾和驚喜中豐富自己的閱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變得更加成熟穩重;資訊時代,要想辦法用好智慧設備,讓它們成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青雲梯”,而不是“絆腳石”;大城市“居不易”,就更得賣力學、用心做,讓自己變成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面對人生新階段的困惑與挑戰,青年人要學會向外探索、向內生長,求得更遼闊寬廣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更深地紮根于奮鬥的泥土中。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