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扶貧路上撒下希望的種子

發佈時間:2018-09-06 15:01:0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
分享到:
20K

中國網9月6日訊   田壟之間,她頂烈日、踏泥濘,揮灑青春的汗水,播撒下希望的種子;脫貧路上,她聽民意、解民難,積極為民奔走,只為收穫的時節。她就是長沙鎮財政所幹部、江廟村扶貧第一書記王艷玲。2017 年 3 月,王艷玲被選派到江廟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兼隊長,江廟村是市級深度貧困村,扶貧任務十分艱巨,這沉重的擔子壓在她瘦弱的肩上,但她以一個共産黨員的堅強意志,挺直了脊梁。

深入農戶 謀劃扶貧工作新思路

扶貧不等於送錢送物,想讓貧困戶徹底擺脫貧困,該從哪入手?王艷玲決定先弄清楚“村裏到底誰貧困、貧困程度怎麼樣、致貧原因是什麼”等問題,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解決方案。來到江廟村後,王艷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摸底。江廟村幅員面積 10.08 平方公里,轄 12 個組,有 1085 戶 3405 人,每次入戶,她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筆電,走到哪記到哪。

“2 組孟坤勝家,戶籍人口 4 人。自家住房屬於危房,現借住在親戚家。孟坤勝47 歲,視力三級殘,平時在家裏打零工;妻子王玉芳 46 歲,肢體四級殘,在古跡社區租房陪讀;兩個子女在一心小學讀書。收入不達標、住房無保障,建議納入建卡貧困戶,並進行危房改造,落實教育資助......”一摞摞厚厚的筆電,一行行娟秀的字跡,承載著的是王艷玲對困難群眾的牽掛。

“我們多走一點,與群眾的距離就更近一點”,王艷玲帶著駐村隊員和村幹部遍訪了全村所有農戶,詳細記錄他們的家庭情況和訴求。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王艷玲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對村民基本情況、群眾發展願望和扶貧開發規劃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她的帶動和感染下,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同志真抓實幹,進一步明確了本村扶貧工作思路,因戶施策,帶動 77 戶 306 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順利實現了 2017 年全村整村脫貧。

群眾無小事 “小身板”也有“大固執”

江廟村 9 組建卡貧困戶張久安,此前一直居住在土房危房裏。“王書記,我知道你們是為我好,但是我不想搬出去,我在這裡住習慣了”,王艷玲數次前往張久安家中,苦口婆心地動員其新建房屋、搬離危房,但張久安始終拒絕。“群眾的事情無小事,住在危房裏太危險了”,一次次地碰壁,王艷玲並沒有灰心喪氣。冷靜下來後,王艷玲認真分析了張久安的家庭情況:他現在獨自一人生活,唯一的女兒已經外嫁,有著“得過且過”的心理,再加上對扶貧政策不了解,對於新修房子這個事,心裏沒有底氣。在第四次來到張久安家中時,王艷玲和駐村隊員耐心地向他講解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同時與張久安的女兒聯繫,爭取到他女兒的理解和支援,打消了他心中的顧慮。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軟磨硬泡,張久安終於答應借助危房改造補助新建房屋,最終順利住進了新房。

像張久安這樣的危房戶,全村還有近 30 戶。王艷玲帶著扶貧幹部逐戶核實,與他們溝通協調,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借助易地搬遷、C、D 級危房改造等政策,幫助他們實現了安全住房保障。

晨曦初露後 篤定信念再前行

“王書記早”,村民的這一聲問候,喚醒了寧靜的江廟村。這一年來,王艷玲帶領駐村工作隊與村幹部同吃同住,紮實開展扶貧工作,群眾們都把這位“美女書記”當作“自家人”。2018 年 1 月 1 日,王艷玲的母親突然病故。短暫送別母親後,未曾走出那抽絲剝繭的悲痛,王艷玲又投入到村裏的脫貧攻堅工作中,全天候“吃、住、幹”在村,疲倦的不只是身軀,夜深人靜時,想起家中形單影隻的老父親和正在讀小學的女兒,王艷玲心中滿是愧疚。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3 公里新建公路,10 公里泥結石路整治,5.2 公里土坯路整治,3.8 公里耕作便道等項目順利完工,4 公里道路硬化項目穩步推進;39 口山坪塘有效整治,亂石膏人飲工程建成,解決了群眾飲水困難;近 2000 畝沃柑、核桃、冬桃、檸檬、紅心柚等苗木,如雨後春筍般落地生根。隨著一個個扶貧項目的落實,江廟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一幅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江廟新畫卷正展現在我們眼前。

王艷玲説:“我們經歷了那麼多困難,想過多少次放棄,可還是堅持下來了,説明我們是合格的,沒有什麼可以難倒我們。”這一句樸實有力的話語,是以王艷玲為代表的廣大共産黨員和扶貧幹部的心聲,更給了貧困群眾信心、力量和希望! (圖片文字資料由開州區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