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承包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實行“三權分置”,這是中央在深化農村改革中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近兩年來,我市圍繞“三權分置”要求,在土地制度的改革中,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實現了重大突破。
首先,我市全面開展了農民承包地的確權頒證工作。2016年10月,市裏就制定了《重慶市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施方案》,對全市700余萬農戶的承包地進行確權登記和發證,為“三權分置”奠定了基礎。
不少區縣也圍繞“三權分置”,在土地制度改革上進行了多種有效的探索。比如,梁平區在全國率先進行“有償退出承包經營權”改革。
2014年底,梁平區金帶鎮的首小江看上了蟠龍鎮義和村一塊15畝的土地。為能長久經營,他先是把自己的戶口遷到這個村,然後又與村裏商量,想獲得這塊地的承包經營權。
雖然有了當地戶口,但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不變的規定,他無法獲得這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他反覆與村民小組和在這15畝地上有承包經營權的21戶村民商量,最終有償將這15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轉讓過來。
義和村是這樣操作的,先是這21戶村民將這15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自願退回給村民組,然後,再由首小江以每畝3.45萬元的價格,從村民組有償獲得土地的長久承包經營權。村民組將其中的3萬元(以每畝計)作為退地農民的補償金,剩下的4500元,則平均分配給村民小組的成員。
這一由農民和村民組自發進行的改革探索,雖然給梁平區裏出了一道難題,但也給區裏“三權分置”改革帶來了啟示。很快,區裏選擇屏錦鎮萬年村、禮讓鎮川西村等作為封閉試點,進行有償退出承包經營權的探索。
在試點中,梁平探索出“三方聯動,供需平衡”的方式。即由村民組、村民和用地業主三方協調聯動,讓發包方有退出通道,退出方有退出意願(已在城鎮有住房和較為穩定就業崗位的村民,退地後不影響生活),承接方有用地需求,實現“退得出、穩得住、能利用”的目標。
這一規範有序、風險可控的改革,已讓101戶農民自願退出土地297.47畝,並引進了6個經營主體在這些土地上進行梁平柚、果蔬、高檔冷水魚、蓮藕等種植養殖業的適度規模經營。
合川區官渡鎮菊星村則在探索另一種形式的改革,即農民以土地入股,由村集體建專業合作社進行耕種,土地收益由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人員、村集體三方按約定進行分紅。
由於村裏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務工,菊星村不少土地處於閒置狀態。2017年10月,5名村幹部和一位村民組長商量,一起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村民自願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對這些土地統一耕种經營,按股分紅。當時就有133戶村民將總共340多畝水稻田入股,其中就包括很多閒置土地。
按照約定,村民以土地入股後,不負責耕種和任何種地成本。水稻田收穫的稻穀,村民分四成,其餘六成還要進行再分配,村集體分兩成,負責種地的6名村組幹部分八成。
菊星村的這一改革,實現了農民、集體經濟、村幹部三方增收的“三贏”。
該村五組的唐德春老兩口將3畝稻田入股,今年除分得1500余斤稻穀外,老兩口又在專業合作社裏務工,每天有50到80元的工資收入。從去年10月以來,兩人工資收入就有1萬多元。
去年10月,6位村組幹部又利用冬季,在這200多畝稻田裏種了一季榨菜,今春共收穫榨菜470多噸,除去成本,純收入達5.8萬元。村集體從中分得了1.1萬多元,6位村組幹部則總共獲得了4萬多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