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惠民生成為一種發展自覺

發佈時間:2018-08-16 11:19:14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石 羚  |  責任編輯:吳一凡
分享到:
20K

民生長江,要以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為依託,方能“四條長江”齊頭並進。

在上海,黃浦江邊的美景不只有1.5千米長的外灘。漫步于北外灘濱江區,舊倉庫廢廠房不復存在,老碼頭原先汽車穿梭、貨輪來往的繁忙景象,代之以滿目青翠、繁花點點;露天的碼頭文化博物館,讓遊客在欣賞風景的同時,領略申城滄桑巨變。而這只是2017年全線貫通的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的一部分。

有人説:上海是一座適合行走的城市。的確,無論是黃浦江的江濱步道、崇明生態島的生態廊道,還是G60松江科創走廊上的綠洲,在採訪過程中,類似的城市綠地幾乎隨處可見。而依託附近的公共空間,老年人健步、中青年騎行、上班族健身、小朋友遊戲的和諧場面同樣常見。上海,在發展道路開工不停蹄的同時,也創造空間讓市民閒庭信步。

人民的支援與參與,是改革與發展的力量之源。增進民生福祉,既是改革發展的目的,也是要為深化改革創造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把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到改善民生上,是上海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2018年上海市政府列出了實事項目清單,新建80條市民健身步道、建設綠道200公里、完成10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一個個數字,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展現了“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堅守。

上海著力改善民生,離不開長江這個主題詞。無論是以最嚴標准保護青草沙水庫、讓市民喝上優質長江水,還是讓鋼渣垃圾場化身濕地公園、打造長江入海口邊的天然氧吧,清澈的江水、美麗的江景,能大大增強沿江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但民生長江,不單單是水的問題,也不單單是環境問題,而是需要以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為依託,方能“四條長江”齊頭並進。

如何改造老城廂霓虹閃爍背後的背街陋室?黃浦區一面改善群眾生活條件,一面保護歷史風貌、留住城市記憶,破除了舊城的兩難問題。如何兼顧保護生態與增收致富?崇明區與高校、企業合作,建設田園綜合體,發展特色品牌,打造綠色農業新高地,讓經濟、生態、民生獲得共贏。這樣的例子説明,民生水準的提高,需要多管齊下。反過來看,生活水準提高了,生態理念才能更深入人心,經濟發展的動力才會更強勁,文化事業也才有更多的空間,這也是一種協同發展。

民生問題,往往就在家門口、眼皮下,雖細枝末節卻是群眾感受最深、關切最重之所在,考驗著精細化治理的水準。但“兩眼難顧多手”,僅靠單兵作戰難以週密落實。以生活垃圾處理為例,各地常出現居民嫌麻煩而隨意丟棄的情況。但我們在崇明區新中村看到的情況,卻大不相同。72歲的袁伯銘掏出本子,上面記錄著自己負責的五戶居民的垃圾投放情況。他説,全村近80個黨員負責管理400戶村民的定點定時投放,經過講解和提醒,村民已養成良好的分類意識和投放習慣。可見,建立多主體參與的聯動機制,發揮群眾力量,讓治理滲入社會肌理,再大的問題也能順利化解。

始建於1908年的民生碼頭,是上海重要的工業遺産和濱江地標。2017年,民生碼頭改頭換面,成為公共藝術空間,為城市提供了文化創意與休閒欣賞的新場所。民生碼頭的改造項目,是一個縮影,在它背後,千萬艘惠民利民的民生航船正在揚帆啟程。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