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局發佈的《2015—2020中國少兒英語培訓行業市場分析》,目前我國少兒英語培訓市場規模約為600億元人民幣,而且每年以20%的驚人速度增加。另有統計顯示,在全國中等收入的家庭中,年每人平均教育支出的52%要用於英語培訓,藝術、奧數則只佔兩成和一成。
面對持續火爆的少兒英語培訓市場,除了日益沉重的學習負擔和經濟負擔讓家長叫苦之外,過早開始學習外語是否會引起母語障礙,也成為不少人心頭的疑慮。“漢語還沒講順溜,英語能學好嗎?”“雙語教育,會不會讓雙語都不精?”為了應付這種焦慮,近兩年一些親子商家甚至為了母語培訓的買賣,開始打“反雙語啟蒙”“思維語言”“強勢母語”等牌。
很多學者也常常疑慮,在缺乏外語生活的中國,如此全民學外語意義何在?社會中培養一個精通外語的小群體代理所有涉外事務,豈不更加高效?
其實學術界在這兩個問題上都已經做出了不少研究。就個體而言,年齡顯著影響外語學習的進程,尤其關乎地道語音的學習。因而在少兒階段進行適當的外語訓練,尤其是口語訓練,效率較高。至於雙語學習是否會導致雙語都不精,關鍵在於多語環境運用的方式和時間比例。很多商家用來舉例的某些兒童“兩種語言支離破碎,無法組織完整思維”,這其實是幼年培養中多種因素造成的,雙語教育不應為此背鍋。所以對外語培訓更為重要的干預措施,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的語言學習方式,倡導健康的家庭語言規劃觀念,遏制“偽雙語”“偽多語”等華而不實的概念炒作。
在社會治理的層面,由單語社會進入多語社會是現代國家無法繞開的發展階段。國家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決定了國家語言能力規劃的內容。譬如我國雖然缺乏外語生活,但是工業化和資訊化的現實需求,決定了我國外語教育重讀寫而輕聽説。過去幾十年,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可以閱讀、學習前沿成果的工程技術人才。可以説沒有大規模的外語教育,就沒有改革開放今天如此輝煌的成就。進一步對外開放,對公民外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全面。我國公民外語能力不僅不冗余,反而距離“民心相通”的現實需求差得很遠。
提升國家語言能力,英語能力仍要加強,更要注重多語種能力的積累。然而,要使公民的個體語言能力轉化為國家語言能力,就不能把外語教育完全交由市場運作。以國家戰略利益為核心的語言能力保障,需要對語種、教育程度、適用人群等方面進行頂層規劃和宏觀調控。
再者,外語能力仍然是公民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立教育體系的外語教學相對疲軟,將青少年的外語教育需求推向市場,必將助長下一代的貧富差距和加劇階層分化。長此以往,家長的經濟實力會決定孩子外語程度。我們不應讓外語能力成為階層分化的標記和鴻溝。充分保障青少年學習基本外語的權利,科學規劃多語種發展路徑,是這個時代對語言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緊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