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沙漠之前,心中的景像是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貧瘠。
來到沙漠之後,眼前的景色是綠植茵茵、文明有致的生意。
庫布其,一個略帶傳奇色彩的地名。它不僅指代全國第七大、離北京最近的沙漠,也承載著三代人接力變革,生態、經濟雙贏的故事,更打造了治沙經驗輸出、搭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模式。
In December, 2017, Wang Wenbiao, chairman of China’s largest private green industries company Elion Resources Group, received the United Nations' highest environmental honor, the Champions of the Earth award, during the UN Environment Assembly in Kenya.
2017年12月,在肯亞舉辦的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一位中國人接過了“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的獎盃。這是聯合國環境類的最高獎項,而他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內蒙古庫布其治沙團隊的帶頭人,億利資源集團的董事長王文彪。
在總結王文彪治沙事跡的頒獎評語中,聯合國這樣寫道:
“The project shows how private industry can both turn a healthy profit and make a massive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y other environmental issues.”
庫布其的(生態綠化)項目展示了民營企業可以在獲取良性利潤的同時,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和許多其他環境議題也作出積極貢獻。
在過去,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常被視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回首庫布其的治沙史,可以發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互促共進;尊重環境規律,合理利用生態資源,經濟便會持續健康發展,反哺生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沙漠之殤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庫布其沙漠流傳著一首民謠:
Tasteless noodles, half-cooked rice,
清湯掛麵碗底沙
With sand in bowls and mouth;
夾生米飯沙磕牙
No houses, just tents,
帳篷臥聽大風吹
Every morning wake up with sandy face.
早晨起來臉蓋沙
四句詩,三句離不開沙。
東西綿延400公里,南北橫亙50公里的庫布其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赤地千里,飛鳥難越。
庫布其的治沙路從一開始就不好走。沙漠生態修復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沒有資金支援這“賠錢的買賣”,農牧民願意守護土地家園,但單憑一己之力也難以與綿延的沙丘抗衡。
種下的樹不多久便會被移動沙丘吞噬。沙漠中沒有路,只能用駱駝出行。居住在庫布其沙漠的孩子往往被黃沙所困,十多歲還上不了學。
黃沙成金
庫布其人意識到,困在沙地只能陷入貧窮的惡性迴圈(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發展的希望。
1997年,在政府的支援下,13萬庫布其兒女開始“會戰式”地修建第一條貫穿沙漠南北的穿沙公路。
修路必然先固沙,路旁的草樹不活,路也很快會被風沙淹沒。三年裏,庫布其人反覆嘗試,種死不計其數的樹,終於在1999年,穿沙公路三級油路全線貫通。
公路的建成極大地縮短了沙漠腹地與對外地區的運輸里程,帶動了交通、生産等各方面的發展。
穿沙公路的建成只是第一步。生態建設投入大,沒有産業和效益的驅動,難以持久。
在固沙綠化,不斷嘗試各種植物的過程中,庫布其人發現甘草的存活率高、防沙固氮效果好,可以改良土壤,甘草根還可以當中藥材賣。種甘草可謂是一舉多得。於是,甘草開始在庫布其大放異彩。
到訪過庫布其的《時代》週刊記者曾如此記錄庫布其的甘草發展:
To earn profits from the greening, local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grow licorice, which doesn’t require much water and can be sold for large sums for u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roo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many TCM treatments, and TCM’s herbal preparations together make up almost a quarter of China’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為了從綠化中獲利,當地人被鼓勵種植甘草,因為甘草耐旱,可以大量出售用於中藥(TCM)。 甘草根是中醫製劑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中藥的草藥製劑加起來佔了中國制藥業的近四分之一。
After four years a crop of licorice root is harvested, by which time the soil has regained enough integrity to host other crops, such as grapes, tomatoes and potatoes.
四年後,甘草根豐收,土壤生態恢復,便可以栽種其他農作物,如葡萄,番茄和馬鈴薯。
庫布其人像發現了大寶藏,甘草種植迅速推廣,培育技術得到創新,豎著長的甘草變為“睡”著長,一棵甘草的綠化沙漠面積從0.1平方米擴大到1平方米。甘草種植獲得了治理和效益的雙豐收。
甘草改良後的沙地依附沙漠裏豐富的光、熱資源,開始發展大棚和節水灌溉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從甘草到西瓜、番茄等有機果蔬,再到肉蓯蓉、梭梭等中草藥,庫布其種出一條食品産業鏈。
沙漠中的光熱、生物質能、土地等資源開始被逐步開發,清潔迴圈利用,發展成了旅遊業、光伏能源、養殖業等。
産業一個一個地開發出來,聚成了産業鏈。
産業結構的調整直接帶動了技術創新。30年來,百餘項創新技術被研發出來。從無人機的飛播技術(unmanned aerial vehicle planting method),到因地制宜的螺旋鑽孔(auger planting method)、氣流法植樹(hydraulic method),大大提高了植樹存活率。科技創新同時也成了引導庫布其沙漠治理的最大引擎。
除了帶頭人王文彪的億利集團,還有大小各色80多家庫布其治沙和沙産業開發企業在庫布其奮戰。
荒漠不但變成了綠水青山,還進一步變成了金山銀山。生態修復、綠色産業和脫貧扶貧被有機地結合起來。有了綠色産業供給的機會和資源,人們不再把沙當作禍害,資本人才紛紛涌入,助力庫布其的發展。治沙成了治貧,黃沙成了黃金。
走向世界
今年7月份,一份專家評定庫布其沙漠30年治沙成果意見發佈,報告從治沙、生態、産業和扶貧多個維度總結了億利庫布其治沙成就。
It points out that 9.1 million mu (1.5 million acres) of the Kubuqi Desert has been controlled, creating more than 500 billion yuan of ecological wealth and benefiting 102,000 people in the area.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Kubuqi model created by Elion is worthy of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and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報告指出庫布其沙漠綜合治理910萬畝,創造了5000多億元生態財富,使10.2萬沙區民眾受益。專家認為,億利創造的庫布其模式值得廣泛推廣應用,為防治荒漠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這是讓所有人都歡欣鼓舞的評判。
然而,人們也意識到,雖然治沙在庫布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庫布其模式的推廣應用並不是不加辯駁的。
庫布其人深知,模式的推廣要結合不同地域和國家的實情。對現今的庫布其而言,最好的推廣方式,是專家學者在技術經驗上的交流借鑒,而不是由企業牽頭就地複製。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當地智慧,庫布其模式並非百戰不殆。
同時,三載的治沙經驗告訴庫布其人,治沙要師法自然,治沙不等於消滅沙漠,沙漠也不能全都變成綠洲,在沙漠地區過多綠化無異於竭澤而漁,雖然能短暫性地起到治沙效果,但生態用水卻難以長久支撐。庫布其治沙一直將沙漠綠化率控制在25%左右,以求達到生態修復和治沙造林的平衡。
《時代》週刊到訪庫布其時,表達了類似的隱憂,也提出了相應的希冀:
The Kubuqi model cannot be applied to turn any patch of desert into lush oases; it restores only recently degraded land. But the lessons learned in Kubuqi will prove invaluable in a country that boasts the world’s largest population but only 7 percent of its arable fields, and where 27 percent of the land suffers from degradation. The provinces of Gansu, Hebei, Xinjiang and Tibet are undergoing similar greening work.
庫布其模型不適用於將所有沙漠變成茂密的綠洲;它只恢復了最近退化的土地。但是,庫布其的經驗是極其寶貴的,因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耕地面積僅佔世界的7%,而其中的27%正遭受退化。甘肅、河北、新疆和西藏等省正在進行類似的綠化工作。
據《時代》報道,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的團隊也參與研究了庫布其的經驗。文章稱,中國擁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向“一帶一路”參與國出口綠色科技,利用好價值9000億美元的跨越中亞古絲綢之路的貿易和基礎設施網路。放眼全球,約有20億人仍在旱地生存,而其中90%在發展中國家。
庫布其治沙模式的推廣擁有著巨大的潛力,下一步便是如何抓住機遇。
2018年正值庫布其治沙變革的30週年。庫布其的30年,由衰敗到興盛,將黃沙變黃金。庫布其模式不僅是個體性、可被複製的案例,也是整個中國逐步走向更集約化、環保化的生態文明的縮影。
如果説30年前,庫布其人面對黃沙只能望洋興嘆、敬而遠之,30年後,庫布其的每一寸沙丘就是庫布其人的百寶箱,遍佈金銀、取用有度。
同樣地,如果説30年前,處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還在奮馬揚鞭追趕別國的步伐,摸索經濟與生態的關係,那麼30年後,以“建設生態文明”為民族發展大計的中國向世界證明,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是可以和諧共處,相輔相成的。
配合國家發展戰略,中國經驗走出國門,去往“一帶一路”參與國,向世界傳播庫布其經驗。
這一次,庫布其的探索,不再局限于西北沙漠一隅,不再受困于黃河幾字灣;這一次,庫布其的傳奇,將探討與各國命運休戚相關的課題,寫進人類自然社會發展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