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路慈善籌款平臺水滴籌再陷輿論旋渦。一位求助者因女兒重病籌款25萬餘元後,被網友曝光其家境殷實,“有店有房有車”。隨後,獲助者竟然大肆辱罵捐款者。一則愛心故事,硬生生演繹成了“農夫與蛇”。水滴籌凝聚了善心,最終卻又傷害了捐款者的善心。
按照水滴籌官方網站的介紹,成立兩年多來,已經累計幫助55萬名大病患者籌到超過62億元治病錢。這些善款為千千萬萬家庭雪中送炭,紓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可以説,這種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創新籌款模式,對於凝聚社會愛心、促進民間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誠信是慈善事業的生命,社會愛心尤其需要珍視和呵護。隨著不斷成長和業務規模的發展壯大,如果平臺無法保證籌款、用款各個環節的真實和誠信,甚至一再傷害捐款人的愛心,那麼其公益慈善行為的實際效果,就有可能跟它的宗旨南轅北轍。
此次求助者的女兒突患重病,需要鉅額醫藥費的情況屬實,籌款數額也與治病所需大致相當。然而,求助者卻有意隱瞞了一部分關鍵事實。據了解,求助者是南寧某老友粉店的老闆,家庭經濟能力完全可以承擔30萬元左右的醫藥費,應該不屬於水滴籌的幫助對象。
當真實情況曝光之後,輿論的矛頭幾乎一致指向求助者及其女兒,而更應承擔責任的籌款平臺反而被人們輕輕放過。求助者鑽空子屬於私德有虧,其女兒恩將仇報更是突破了道德底線。但實事求是地説,我們很難奢望每位社會成員都具有良好道德和過硬品行。紮緊體制機制的籬笆,堵住漏洞和缺陷,使他人沒有空子可鑽、沒有可乘之機,這正是機構平臺的責任所在。
像水滴籌這樣的網路籌款平臺,其功能之一是“為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提供免費籌款工具”。那麼,它們就有責任確保求助者兩方面資訊的真實性:一是確實屬於大病患者;二是確實家庭困難,無力承擔醫療費用。從實際情況看,平臺並沒有能力確保這兩個方面資訊的真實性。它的審核更多側重於線上形式審核,沒有足夠的人員和技術力量開展實地審核,也沒能與更多的權威部門和有關機構共用真實有效資訊,從而為詐捐、騙捐留下方便之門。
在應對輿情危機時候,一些公益平臺同樣能力不足、缺乏經驗。今年5月份,水滴籌引發的“王鳳雅事件”轟動全國。水滴籌身處輿論風暴的核心位置,卻在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提供真實資訊方面幾無作為。“王鳳雅事件”給公益慈善事業和社會倫理正義都造成了巨大傷害,作為關鍵當事方之一,水滴籌的能力不足和處置失當難辭其咎。
近十年來,民間公益慈善事業蓬勃發展,民間公益平臺、慈善組織和志願者組織遍地開花,對於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於起步較晚,發展還處於比較粗糙的初始階段,“能力跟不上愛心、素質配不上雄心”的狀況相當普遍。一些詐捐、騙捐事件的頻頻出現,在籌款、使用善款過程中發生的醜聞,以及一些組織和個人在職業操守和品德方面的瑕疵,都不斷侵蝕著民間公益慈善的信譽和形象,顯然不利於民間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作為新興慈善力量,網路慈善平臺有責任從自身做起,通過提高水準能力、完善體制機制、查堵缺陷漏洞,使這一慈善形式凝聚起來的愛心和力量,真正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