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用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

發佈時間:2018-07-02 15:05:36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荊曉強
分享到:
20K

完善個人徵信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改善我國社會信用環境

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辦日前宣佈,最新一期的小客車“搖號”,有4135個失信被執行人失去參與資格。此前,證監會將第一批特定嚴重失信人名單報送鐵路和民航部門,對兩類資本市場“老賴”進行聯合懲戒。相關名單已于6月1日在“信用中國”網站發佈,公示結束後將在1年內限制其乘坐火車高級別席位和飛機。

“老賴”們再不能若無其事地過舒服日子,終於為失信付出了一定代價,社會公眾大呼“給力!”

其實,更大的一張個人徵信網路正在逐步建設、完善和推廣應用。基礎建設方面,今年4月,由央行和發改委牽頭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全面實施,形成了完整統一的市場主體信用檔案,政府部門、社會公眾通過代碼可以有效識別主體身份,並對資訊進行關聯比對分析,為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創造了條件。市場交易行為中,從京東白條的借款額度、共用單車的免押金到企業過橋貸的貼息,企業和個人“信用等級”已經逐步轉化為經濟價值。各地方更是出臺了很多條例、措施,遏制背約失信,褒揚誠實守信。

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完善個人徵信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改善我國社會信用環境。對於大規模使用徵信記錄並採取懲戒措施,人們發自內心贊成的同時,心裏也還有三個小小的“擔憂”:

首先,個人和企業資訊的安全性是否有充分保障?

目前,市場主體信用檔案雛形初顯,但對居民個人信用,還需進一步健全專業、權威和統一的信用評價制度和發佈查詢平臺。在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企業和單位都有條件採集居民個人資訊,掌握信用記錄。根據2013年實施的《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機構採集個人資訊需徵詢本人同意。但在現實中,一些平臺在交易時都將本應圈選同意的問題,設置為“不否定即默認”,這樣的做法令人防不勝防。因此,亟須強化對有資訊採集便利的市場機構的監管。

其次,能否確保懲戒實施的陽光透明和公平統一?

建設信用中國,需要讓人們知曉失信的後果及懲戒措施。一些地方和部門對此缺乏廣泛的宣傳,相關罰則也沒有充分告知。這種情況下,人們很難掂量失信會導致哪些風險,對“一處失信、處處難行”缺乏思想準備。就像前些年,很多人因為忘記了在銀行還有小額賬戶,結果因為拖欠賬戶管理費,莫名其妙上了銀行“黑名單”並見諸媒體。因此,有必要強化信用建設的頂層設計,在明確“誰有權徵信”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誰來懲戒、如何懲戒”的制度體系並且廣而告之、剛性執行,讓失信者口服心服。

再次,對不可抗力導致的失信行為有沒有包容性的改過空間?

國內多部委簽署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後,聯合獎懲措施已達100多項。這些舉措對守信者多加褒揚,對失信者予以嚴懲,築牢了我國誠信建設的基石,進一步凈化了社會風氣。懲罰自然是必要的,而最終是為了讓失信者改過自新。這就需要科學評估聯合懲戒的威力,保持對不思悔改者足夠強大壓力的同時,也要避免不加區分地放大為重復性懲戒。特別是對一些“不可抗力”導致的失信行為,在合理、合規、合法的前提下,不妨設計一定的包容措施,讓信用這把“戒尺”也有溫度。

相信隨著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的日臻完善,這些疑問能得到清晰的解答。人們對信用的力量的篤信,將推動中國社會不斷進步。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