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在傳統文化普遍不受民眾重視的今天,有一個人,他十幾年堅持弘揚傳統文化,累計做國學公益演講上千場,關愛老年人精神生活,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公益之心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前半生高舉改革大旗,引領一個大型企業發展,後半生他選擇靜下心來,投身公益,潛心研究國學,創立重慶弘道國學研究院,在鵝嶺公園幽靜的山水之中讓國學散發清香。這個人,就是楊芝虎。
是什麼讓他十幾年來堅守國學文化高地,心甘情願免費為公眾演講?是什麼讓他不遺餘力的關愛老年人,將一顆愛心投入公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位於鵝嶺的重慶弘道國學研究院,對楊芝虎進行了專訪。
憶往昔崢嶸歲月
初見楊芝虎,與記者想像中的形象差不多,穿一件唐裝,戴一副眼鏡,親切的招呼記者坐下喝茶。或許是受中華傳統文化浸潤多年,又常常做演講,淡定與熱情兩種氣質在他身上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辦過上千場公益國學演講的楊芝虎談吐流利,頗有些演講家的風範,面對記者的提問,他顯得自信且從容。説起他鍾愛的中華傳統文化,楊芝虎更是如數家珍,出口成章,將他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老年人生活的理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出來,讓記者不禁感嘆他淵博的文史學識和深厚的國學素養。
這樣一位儒雅的學者,重慶國學界與公益界繞不開的人物,在年輕時卻有著一段不平凡的歲月。
楊芝虎祖籍山西,其父親從老家來到重慶經商,投身實業,是當時的民族資本家。生於50年代的楊芝虎與同代人有著相似的經歷,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了有特別經歷的一輩人,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楊芝虎作為知識青年當過兵,下過鄉,與楊芝虎年紀相倣的一代人有許多都與他有同樣的經歷,然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在80年代改革開放、整個社會産生劇烈變動的背景下,楊芝虎毅然扛起了重慶客運體制改革的大旗,加入城市交通投資體制改革的試點企業“康福來”。
至今許多老重慶人仍記憶猶新,康福來是民生交通的代名詞,其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融入所有人生活的一段城市記憶,一種銳意進取的改革精神。楊芝虎作為康福來的“掌門人”,帶領著企業做品牌化經營,為企業導入視覺、行為、理念識別系統,將企業經營得風生水起,楊芝虎本人也隨著品牌而被許多人熟知,一時間,媒體報道、企業邀約紛至遝來,楊芝虎成為了山城風雲人物。回憶起這段歲月,楊芝虎説:“當時年輕,有闖勁,是想要幹出一番事業的。”
世事變遷,企業不再那麼輝煌的時候,楊芝虎也曾從事過教育培訓、策劃諮詢、顧問等等。一路走來,起起落落的經歷讓他獲得對生命更加深刻的感悟。回想幾十年前,楊芝虎因“康福來”被人知曉,而如今,大多數人提到楊芝虎時,傳統文化、國學、公益則成為了人們的第一印象。轟轟烈烈的崢嶸歲月已經隨時間消逝,留下的是一個潛心研究國學、傳播國學、踐行公益事業的文化人、公益人。近些年來,楊芝虎辛勤耕耘,不斷將國學文化發揚廣光大,將自己生活的重點全部放在國學與老年人生活這兩部分上。
十年堅持做公益傳播國學
人到中年,性格逐漸沉澱下來,楊芝虎開始被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所吸引,讀著一部部經典書籍,欣賞著水墨畫與書法作品,慢慢參悟了古人先賢的智慧,國學的魅力讓他沉浸其中,也成了陪伴他,讓他受用一生的精神財富。
2008年,楊芝虎來到重慶渝中半島脊梁之巔——鵝嶺公園內的鵝項山莊,在鵝嶺鳥語花香、曲徑通幽的環境中創立了鵝嶺當代國學會館、重慶弘道國學研究院,倣古式的建築、鬱鬱蔥蔥的花草樹木和典型的園林風格把會館映襯得古樸典雅,如同鬧中取靜的桃花源,讓人自然靜下心來沉浸在國學文化當中。
也就是從那時起,楊芝虎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守望十幾年,一路艱辛、一路探索,作為民非科研機構,重慶弘道國學研究院在市社科聯的領導下,在鵝嶺國學文化高地上,堅持不懈地踐行公益,團結和凝聚了重慶市的政界,軍界,學界,企業界和社會名流的朋友,定期聚會,交流學習,堅持用公益講座,智慧沙龍,德音雅集,茶座聚會,品茗論道的豐富多彩的形式做社科普及活動。得到了老百姓和主管部門的一致稱讚,XX年被授予XXXX稱號。
值得一提的是,自建立以來,楊芝虎在國學館組織了上千場為山城市民免費的公益講座,他不僅自己免費演講,還邀請國際國內的學者都來到鵝嶺,把國學知識全部無私的奉獻給了廣大聽眾。“花費財力物力人力去免費給大家開講座,是不是作秀?”一開始,這樣的質疑聲很多,很多人都以為他不會堅持下去,但沒有想到的是,十多年過去了,楊芝虎的免費講座還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直到今天,他還每週至少開展兩次講座。
在鵝嶺國學文化高地堅持公益傳播國學十年之久,源於楊芝虎堅定的信念,他堅信:文化鑄就民族之魂。而這份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能量的義舉,也感動了許多人。“國學是我們珍貴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祖祖輩輩的智慧,好的文化需要傳承,開講座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它,才能將其發揚光大。”楊芝虎對記者説道。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正是因為這一份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堅持,楊芝虎才能毫無爭議的在重慶鵝嶺國學高地確立了旗手地位,成為重慶國學傳播的標桿人物。
為老年人創造精神的桃花源
除了擔任弘道國學研究院院長、鵝嶺當代國學會館館長,楊芝虎還擔任著中國長壽工程促進會副會長、老齡風采藝術總團團長,重慶市老年學會副會長,重慶《老齡風采》雜誌社社長。對老年文化事業多年的耕耘是楊芝虎公益路上另一個重要的領域。“敬老、愛老、尊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老年人生活的更加幸福,一直是我的目標。”楊芝虎説。
熟悉或認識楊芝虎的人中,許多都還記得2017年楊芝虎的60歲生日宴,數百位賓朋來參加這場盛大的壽宴,為他送上祝福。但楊芝虎卻將這場壽宴辦成了一場傳統文化的盛宴,一場殊勝的新傳統壽宴與尊老、敬老、愛老的特殊年會,本著“替天下兒女盡孝道,為天下父母送快樂,為愛心人士求福報”的精神,楊芝虎更是把壽宴上收到的10萬元禮金盡數捐給了公益基金,讓在場嘉賓頗為動容,為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公益慈善及老年文化事業及弘揚道德文化而交口稱讚。
楊芝虎把將這場壽宴定義為“甲子逢春,弘道人生”的中華傳統漢式壽宴。
“甲子逢春”,正是楊芝虎多年來踐行老年文化事業的核心思想。“其實60歲到80歲才是人生最輝煌的年齡段,”楊芝虎説,“這個年齡段的老人知識最淵博,經驗最豐富,感情最成熟,關係最廣泛,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只是眼看生命漸漸衰落,中年人是不完全具備這幾大優勢的。”
讓老人重新喚起對生命的熱愛,讓老年生活過的更加精彩,讓老人精神世界得到充實。這就是楊芝虎一直身體力行的事業。
這並不是一時起意,楊芝虎在老年文化事業上的愛心和付出早就有所體現,在他執掌重慶康福來客運公司風起雲湧時就沒有忘記回報老人和感恩社會。他曾出資與市老幹部活動中心聯合辦起了第一家不以盈利為目的,用非藥物療法的傳統醫術,專為老年人排疾患的康福園醫院;作為活動總策劃與共青團重慶市委、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和市中醫研究所等六家單位聯合發起“夕陽工程”愛心繫列活動;滿懷熱忱地舉辦了在解放碑的“萬人簽名獻夕陽”,在市老幹活動中心創意的“夕陽大廈奠基儀式”等六大系列活動……
隨著自己也步入了60歲,楊芝虎對生命的觀察和老年人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層,也因此,他才能夠對老年人生活感同身受,將老年文化事業發揚光大。多年來,他一直以“德行天下,孝愛為本”的理念致力於老年事業,用高雅藝術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探索出養老事業的新模式;為未來的老年人群體設計了一套“心心相合,情投意合,謙讓融合,快樂聚合”的晚年“四合院”的新生活模式……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如何解決養老中的諸多問題將會是一個愈發重要的問題。對此,楊芝虎説:“現在很多老年人都很孤獨,兒女不在身邊,老人精神生活也比較空虛,我做老年文化事業,就是要真正給老年人找到一個符合傳統文化的歸宿,一個精神家園,一個桃花源。”(《公益慈善》·公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