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5月18日至19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南和強勁動力。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中華大地上,既彰顯政治責任,也體現使命擔當。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們應聚焦“四個維度”:
一要站在政治的高度來重視。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如果一個執政黨對一個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搞不好,這個執政黨是難以取信於民的,一個失去人民支援與信賴的執政黨,如同離開了水的魚,是難以生存的。縱觀歷代王朝的興衰,凡是重視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的王朝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凡是忽視自然生態和環境保護的王朝必然是天災人禍,民不聊生,政權不穩,改朝換代。北歐的一些國家,他們特別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所以,這些國家不僅發展後勁足,而且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很高,也吸引其他國家的移民去定居。而那些長期處於政局不穩、戰亂頻繁的國家,往往是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因此,生態環境保護,不僅僅是一個生存環境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得不好,唯一的地球也會被毀滅,人類就會沒有生存的空間,其後果必然危及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刻不容緩的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來重視,才能層層壓實責任,傳導壓力,增強動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向好。
二要從延續生存的長度來思考。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空間。要保持地球村的生態和諧,促進人類與自然共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地球的承載力,地球的容積率,地球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要延續地球的生命,建設美好的家園,是人類的共同責任。這個責任不分國籍、不分民族、不分膚色、不分性別、不分老幼,都應該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規律、原則與方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這六項重要原則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期積極探索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因此,只要我們加快堅持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對江河湖草不搞大開發,堅持大保護,就一定能延續地球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存長度。
三要轉變發展尺度來發力。追求經濟GDP固然重要,但是考量一個地方的發展不能唯GDP論。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人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我們必須加快建設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與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産業、清潔生産産業、清潔能源産業。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行動,為建設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提供堅強的制度保證和濃厚氛圍。要堅決摒棄那種盲目追求增長速度,盲目追求“GDP”政績,而過度開採有限資源的發展方式。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享受高品質生活,如果因為過度開發,導致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甚至吃子孫飯,斷後代糧,這樣的發展,眼前看很光鮮,但從長遠發展看,是經不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如果我們單一的顯性發展指標上去了,而我們的老百姓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喝不到乾淨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品,城裏到處是光污染、電磁輻射、噪音干擾、看不到草坪、聽不到鳥鳴,因環境污染導致各種疾病頻發,這種發展實際是畸形的發展,老百姓性對這樣的發展是會罵娘的。因此,我們要更加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剛性約束。要建立負面清單和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瞎指揮造成嚴重後果的人,終生追究其責任。一定要把建設“藍天白雲”工程、“江河湖草”工程、“山水美麗”工程作為當地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對環保不達標的地區,其官員評先推優與晉陞實現一票否決制。
四要從提高文明的程度來普及。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自然生態環境不是決定人類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卻影響人類文明興衰的重要因素。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了人類星河燦爛的文明,産生了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華文明古國。而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為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的變化,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續。古今中外大量深刻的慘痛教訓警示我們,人類文明是要有與支撐該文明的自然生態環境相互諧調,才能不斷延續、傳承並繁榮昌盛。反之,其文明與自然生態環境不和諧、受到破壞,這種文明就會衰亡。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子孫後代的延續。因此,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光榮,破壞生態環境可恥”濃厚氛圍。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提高人類文明的高度,全程全員參與這項維繫人民福祉的系統工程,積極貢獻智慧與力量,有所作為。每一個公民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佈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實現這個承諾,堅持克服與己無關的觀念,必須做到人人有責,個個有崗,我們就能實現承諾,不負人民,不愧歷史,不辱使命。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後代普惠福祉的韆鞦大業。只要我們堅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發揚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就一定能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的新格局,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子孫後代留下美麗鄉愁、美好家園和美好未來。
(雷學剛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