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達人】80後“新農人”的絕地反擊

發佈時間:2018-05-31 13:39:3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古姍  |  責任編輯:荊曉強
分享到:
20K

image.png

不捨鹿山度假酒店

中國網5月31日訊 “好幾年前,我當時還在北京,天天住地下室,吃泡麵,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大概每個創業人都有這個階段吧。現在呢,每天早上六點半,到晚上十一點——甚至更晚,我幾乎也都在工作。”

説話間,王波淺淺一笑,不自覺地轉動了一下手腕上的手錶。對時間的重視,讓他早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坐在記者面前的這位男子,37歲,名字普通,相貌不太出眾,本科機電專業,畢業後當過自由撰稿人,開過廣告公司。幾經打拼,如今把鄉鎮企業搞得風生水起。

農村出身的他,現已成功建造出自己的産業品牌——蕙家農業。而他自己,也儼然成了江津區裏的招牌人物。雖然接受採訪于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飯,但面對記者,談起自己逐漸摸索出的年創收上千萬的産業經營模式,他依舊興致勃勃,顯示出了一名新銳企業家的自信和篤定。

image.png

工作中的王波

2012年,王波瀕臨絕境,舉步艱難,背負著因創辦雜誌欠下的近400萬元債務,回到家鄉江津區李市鎮林家嘴社區,打算在老家另謀出路,蓄勢反擊。這次,他放棄了原本所熟悉的工程和媒體廣告行業,轉而瞄準了老家農業生産旅遊的價值,毅然轉型,決定在家鄉拼一把。

“江津適合搞農業的地方多了,為啥子非要選個條件這麼差的地方,完全是把錢打水漂!”創業之初,許多親戚朋友都不看好他,反對他。

“難,肯定難。我不是沒考慮過這些問題,我老家就在這裡,我生在這兒長在這兒,我欠著債,但也想給家鄉人辦點事兒。我沒得選,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一路過來,也得到了不少支援。資金短缺,我二姐拿出20萬解燃眉之急,山上沒有水源,政府就幫我們鋪設管道,引水上山。”王波還自費打了5口井,建起蓄水池,將井水引到路邊,供附近村民取用。

image.png

民宿基地養殖的梅花鹿

原來的一片荒山野林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出落成現在嫻靜怡人的“不捨•鹿山”度假酒店。“依依不捨,不捨鄉情”,王波在民宿的命名上,有意無意地表露出了自己的初心。

憑藉多年在外漂泊的經驗積累以及自己先前從事媒體廣告業的敏銳嗅覺,王波創新性地將農業畜禽養殖、度假旅遊和親子教育相結合,打出一套鄉村産業發展的“農業生産+民宿旅遊+親子教育”組合拳。

在這裡,親子互動活動豐富多樣又有趣,種菜、摘菜、喂豬、喂雞……可以見到體格嬌俏、憨態可掬的巴馬香豬;可以與孔雀、鴯鹋零距離接觸;還可以觀賞優雅靈動的梅花鹿。酒店陳設精巧,四面竹林青青,梔子花香流溢,鄉間小道穿梭,農人耕作吆喝,保有原滋原味的農家生活,“給都市人在都市享受不到的自然樂趣”。

“農業生産即是景觀。”王波的想法有別於許多照搬都市休閒娛樂的鄉村旅遊産業,他並不希望把都市的娛樂方式移植到注重農家生活體驗品質的鄉村民宿。他認為農場的生産過程就是遊客最好的觀光體驗,不需要額外的裝飾。

“我們就是要以自己的農業文化特色吸引遊客,將文化作為自己源源不斷的動力留住遊客。吸引了遊客,我們將有機會為周邊的農民提供一個銷售的場地,每到旅遊季,周邊的農戶就可以在我們的酒店沿途擺攤,向遊客出售自家的農産品。”王波表示,今年“蕙家農業”還將把農戶代養小香豬的名額從去年的7戶擴展到300戶。先從李市鎮的貧困戶入手,每戶可代養小香豬5隻,半年為期,每戶每只豬可收益600元左右,一期即可獲利約3000元,一戶一年可代養兩期。

不知不覺,在困惑與學習中,在創新與打拼中,五年過去了。王波的“蕙家農業”已渡過摸索期,形成了自己“以市場需求指導生産,行銷和推廣先行”的理念。王波最終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2017年,其公司營業額達1300萬元。

“我現在的狀態確實是忙,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但經營模式摸出來了,我的內心挺平和。”採訪剛一結束,王波道了聲抱歉,在記者整理器材的空兒抽了一支煙,示意門外等待向他彙報工作的職員可以進來了。(通訊員 古姍)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