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十三五”以來,中國殘聯在各地開展了“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搭建殘健融合文化交流平臺,送文化到基層,貼近殘疾人,豐富廣大基層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幫助更多的殘疾人更加廣泛地參與社會、融入社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自尊、自強、自立、自信,創造更加美好、更有尊嚴的生活。“共用芬芳”以需求為導向,以特殊藝術表演為核心,結合書畫展覽、公益慈善,用特殊藝術形式傳播人道、仁愛、人文理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展示殘疾人特殊藝術才華,使更多的殘疾人實現精神生活有寄託,融入社會有尊嚴。
2017年,“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在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雲南、湖北、四川、重慶、香港等地展演20多場,每到一地,都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和殘聯的高度重視。美輪美奐的演出,給人以視覺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
“在我們共同生息的美麗家園裏,有8500萬殘疾兄弟姐妹,他們的生命閃耀著同樣的光輝,他們與我們同樣渴慕賦予生命同等的價值和尊嚴……”。2015年12月3日,在第24個國際殘疾人日來臨之際,一份關愛殘疾人的《芬芳誓言》深情發出,呼籲社會各界關心關愛殘疾人。當天,由中國殘聯宣文部、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主辦的首屆殘疾人“仁美”書畫展在北京僑福芳草地開幕。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畫家袁熙坤專門為本次活動題墨,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應邀出席書畫展並致辭。中國殘聯愛心大使、歌唱家陳思思,著名畫家黃君璧之女黃湘玲、知名殘疾人書法家羊曉君、劉曉清等出席畫展開幕式。陳思思、劉曉清誦讀“芬芳誓言”,呼籲社會各界關心關注殘疾人。畫展標舉對文明、仁德的社會環境的期盼,從藝術角度,反映廣大殘疾人對平等參與共用社會發展成果的迫切嚮往。2015年12月,中國文聯、中國殘聯、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中國助殘志願者協會共同啟動“共用芬芳”文藝助殘志願服務行動。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高級編輯陳鐸、相聲演員姜昆、北京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春妮等社會各界人士誦讀“芬芳誓言”,動員廣大文藝家、文藝工作者攜起手來關愛殘疾朋友。
在此後一系列的巡演展覽中,“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應。據初步統計,2015年至2017年,“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啟動三年以來,全國共有17萬餘人參與。2017年2月,中央文明委將“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納入了《2017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要點》,7月,澳門基金會將“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列為助力殘疾人系列公益項目。8月,“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得到國家藝術基金資助,至此,“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成為帶有國家溫度和關心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熱度,服務基層,以殘疾人為中心的文化品牌項目。
以人民為中心,為基層殘疾人提供優秀的文化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中國殘聯開展“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把優秀的文化産品送到基層殘疾人身邊,不僅滿足了基層殘疾人觀看優秀殘疾人文藝作品的需求,更是一種引領和示範作用,影響和帶動全國各地更多的殘疾人文化藝術團隊和書畫藝術家深入基層,貼近殘疾人,進一步豐富基層殘疾人的精神世界,解決相對匱乏的基層殘疾人文化生活,使他們在文化活動中增強自信、快樂生活。
2016年11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走進長征的起點江西于都,江西省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陳衛華表示,“共用芬芳”灑向贛鄱大地,讓4600萬贛鄱兒女熱情關注,是283萬殘疾人朋友的熱切期盼。
在“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雲南活動現場,首次參觀殘疾人書畫展的觀眾馬雲表示,想不到這麼漂亮的作品都是出自殘疾人藝術家之手,每幅作品都向我們在講述一個故事,我們每個人都要向他們一樣,要奮發向上,自強不息。麗江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楊秀菊激動地説:“我們學校的孩子基本上是來自於農村很貧困的家庭,他們沒有機會參觀這樣的藝術展覽,這次帶他們來參加畫展,我認為對孩子們來説也非常有意義,既能開闊他們的視野也希望通過此次書畫展讓他們去學習這些殘疾畫家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讓更多的殘疾人藝術憑藉著自身實力與健全人藝術同臺綻放,無論對於殘疾人的鼓舞和感召,還是通過藝術的魅力感染觀眾、讓社會各界關注支援殘疾人事業,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四川成都舉辦的活動中,著名書畫家劉曦林親臨現場,與多名殘疾人藝術家相聚一堂,交流互動,現場揮毫潑墨,創作“一山兩翼”等書法作品,受到成都各界的歡迎。
“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不僅僅是滿足基層殘疾人觀看優秀殘疾人文藝作品的需求,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重要指示精神,讓廣大殘疾人參與活動,融入社會的有力舉措,殘疾人參與文化活動的參與率得到持續顯著提升。
中國殘聯文化處調研員冷衛新表示,“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的目的是展現殘疾人自強不息、殘而有為、心靈手巧的正能量,展示特殊文化藝術的魅力,讓全社會了解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喚起社會各界對殘疾人事業的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和格外支援,展示融合藝術的魅力,更是全社會了解殘疾人精神世界,感受殘疾人頑強拼搏、自強不息意志品質的重要窗口。
展現特殊藝術的特殊使命,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殘疾人雖然在社會生活中遇到諸多阻礙,但同樣具有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嚮往。殘疾人有著不同的體驗與應對世界的方式。無論是傷痛還是疾病造成的功能損失,都可能會以一種特別而富於創意的方式獲得補償。每一種殘疾,都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但也是一條可能通往其他空間的隧道。
藝術的世界裏沒有殘疾。因為藝術是一個廣闊的、沒有限制的領域,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表達自己而沒有身體、社會與態度上的障礙。“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體現了殘疾人在追求文化藝術美過程中的超越力量和獨特的精神價值。同時,特殊文化藝術鼓舞民眾,開啟創建精神文明嶄新視角,使民眾認識到文化藝術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
2017年,中國殘聯與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同舉辦第九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共32支代表隊、3000余名演職員參加了聲樂、器樂、舞蹈和戲曲四大類的匯演,並在“國際殘疾人日”前夕,舉辦以“共用芬芳”為主題的第九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彙報演出。據統計,全國各省市縣直接參與匯演選撥的殘疾人達3萬多人,間接參與的殘疾人達10萬人,觀眾達30萬人,規模之大,參與面之廣,為歷屆匯演之最。
2017年7月,“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走進甘肅,在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地會寧,在苦極天下的定西,在大漠戈壁與古代文明的交匯之處,在風沙漫卷的空寂與栩栩如生的洞窟藝術的反差之間,在令人嘆為觀止的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前,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獻上了一場精美而令人震撼的演出,向《千手觀音》創作發源地致敬。整場演出無不體現著堅韌之美。每一個精妙絕倫的節目,深沉厚重又多姿多彩的舞蹈更是在一座座敦煌石窟、一幅幅莫高窟壁畫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副團長王晶稱這場演出值得所有演員用一生去記憶。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把這場演出稱為“尋根之旅”。他表示,演員們用心來闡釋偉大的文化帶給人們的震撼,相信這次尋根之旅一定會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繼續走向世界積蓄更多的力量。
藝術使殘疾人與世界聯通。也許某方面功能存在缺失,無法用言語溝通、無法看到聽到、無法行走或自理,但殘疾人可用藝術的方式與世界互動。這是能溝通所有人的國際通用語言。“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得到了各地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媒體的支援,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讓全社會更加了解殘疾人和殘疾人事業,展現了殘疾人自強不息、身殘志堅精神風貌,傳遞了正能量。
“文脈”相通,以堅守得始終
“殘疾人從來就是人類的一部分”。殘疾人藝術不應被特殊化,它本來就是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如果非要加上“特殊”二字,那也是它在超越身體缺陷、樹立自強自信的偉大靈魂,敢於向生命極限挑戰的鋼鐵意志以及將藝術的魅力震撼般詮釋的非凡作用。8500萬殘疾人同胞有平等共用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力,有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的權力,有爭取自己存在社會價值及肯定的權力。
“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凝聚中國力量,傳播了人性之美,藝術之美,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思想,宣傳中國殘疾人文化事業發展成就,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2016年12月,中國殘聯與全國政協書畫室聯合舉辦 “放飛夢想,共奔小康”首屆全國殘疾人書畫展,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出席活動,對 30歲的腦癱患者孫國棟的畫作給予高度讚賞。孫國棟對自己的畫能入選首屆全國殘疾人畫展感到特別榮幸,激動的説,“原來哪能想到殘疾人還能有這麼體面的工作,還能這樣生活。現在每年能掙1萬多塊錢。我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覺得自己有價值了,不用再什麼都依賴父母了。”在遼寧本溪市圖書館舉辦“集善仁美˙共用芬芳”殘疾人書畫展上,榮登“中國好人榜”的“中國好人”馬佔路卻用自立與堅強闖過命運的難關,用擔當與責任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
“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生動宣傳了殘疾人事業,展示了殘疾人特殊藝術魅力,有力促進了殘疾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為殘疾人藝術愛好者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成為了社會各界了解殘疾人精神世界、感受殘疾人意志品質的重要窗口。
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副秘書長徐鋼表示, 殘疾書畫家作品形式風格各異,他們于殘缺中尋求完美,于逆境中奏響強音,以精湛的藝術創造、獨特的審美視角,謳歌了生命的意義、表現了堅強的品格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傳遞著對藝術的追求,詮釋著對生命的認知。
2018年,中央文明委再度將“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十三五”,“共用芬芳”巡演展覽活動中西部地區百縣百場演出將帶來更多精彩……(公益慈善雜誌.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