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從德向我們展示剛採好的茶葉
除了資金投入所帶來的茶廠面貌的變化,新洲區舊街旅遊線路的開發也是茶園開始有起色的一個原因。徐從德的鳳凰山茶場毗鄰湖北省著名的文化聖地“問津書院”,舊街革命紅色旅遊線正好繞茶園而過,現在茶園附近都修好了路,交通便利,每年來此觀光、騎行的遊客也成為了茶場潛在的顧客群體。
銷路打開了,品牌和包裝就是助力。據新洲區殘聯副理事長程銀菊介紹,舊街成立了一個茶葉協會,他們會對舊街轄區裏所有生産的茶葉都進行統一的包裝和推廣,並且將這些産品帶去世博會參展,而茶葉協會的品牌“舊街白茶”就曾榮獲上海世博會的銀獎。
標準化的加工廠、專業的設備、品牌化的路子、旅遊線路所打開的銷路,所有的合力讓徐從德的茶園一下子從需要幫扶的“種植大戶”變成了能造血的機器。徐從德介紹,從14年開始茶園就有了10萬元的純利潤,15年達到20萬,現在每年還在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長。目前這臺造血的機器不僅回饋給了徐從德從“貧”到“富”的蛻變,還供養了很多周邊的殘疾人。
劉井坤和孫福山就是從這臺造血機器中受益的兩名殘疾人。
徐從德在合作社辦公室門前。
感恩和反哺
劉井坤今年62歲,10年前出門打工被火車壓斷了一條手臂,回來後只能每天起早貪黑地趕早市賣點茶葉,“賺不到什麼錢”。孫福山56歲,腿腳不方便,生了兩個姑娘,一個已經結婚,另一個才六歲,平時除了收垃圾撿破爛以外,沒有固定收入,只能靠低保勉強生活。
幸好他們倆人都還有自己的茶園,通過土地入股兩人都加入了香惠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根據合作社的經營狀況分紅。“這幾年的分紅一年比一年多,像去年年底就拿到八千到一萬的分紅。”
除了分紅,劉井坤還是茶園的看護人,每個月有2000塊的固定收入,而孫福山則會在採茶的季節過來,每次也能拿到幾千元的收入。一年下來,他們從茶園得到的收入將近兩萬,“按照當地標準來説,已經遠遠脫貧了” 。徐從德介紹,另外八名茶葉種植合作社的入社成員基本也能達到這個收入水準。
據新洲區殘聯副理事長程銀菊的介紹,雖説吸納十名殘疾人入社是武漢市殘聯給予連續三年每年提供十萬資金支援的條件之一,但合作社成立之初,入股的殘疾人也需要一次性拿出三萬元的入社資金。而徐從德考慮到大家的情況困難,便主動為每個人減免了一半的入社資金,另外一半則從茶園的資金中出。程銀菊説,徐從德這麼做是很有良心的了。劉井坤也附和道:“徐廠長是個好人,之前我們就認識,沒有他就沒有我們。”
雖然一半臉已看不到表情,但採訪的過程中,徐從德另外半邊臉始終挂著笑容。樂觀似乎在徐從德的家裏成為一種氛圍,問道孩子會不會怕他時,他開心地説道“我姑娘真的蠻好的,她都不怕嘲笑,我去學校接他,那麼多的學生她也沒事,也不躲著我。兒子還這麼小,他也還什麼都不知道。”
再追問,作為殘疾人是不是覺得命運不公,偶爾抱怨時,徐從德樸素的想法還是覺得, “人家笑你,你自己還是要生活的,要承擔責任。現在很多人幫助我,就是覺得很感謝。”
感恩和責任在徐從德身上體現在設身處地為其他殘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目前徐從德除了在合作社吸納了十名入社殘疾人以外,他的茶園還會在每年採茶的季節請周邊灣子裏的村民來打零工,根據採茶的重量算工錢,如果是殘疾人的話會每一斤多算兩塊錢。現在周邊的灣子裏,至少二十多名殘疾人受到過這種“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