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站在復興的關鍵時刻,以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契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以市場化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新格局,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加快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積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以市場化方式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重大
建國以來,我國發揮體制優勢,國有文藝院團得到極大發展。相比之下,其他文化主體受體制所限,作用發揮相對不足,大量優秀傳統文化深藏閨中。同時,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門類眾多,僅靠財政投入和國有文化院團的自身積累,顯得杯水車薪。其次,這是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調配能力,將全社會一切文化主體匹配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事業中。三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據相關研究,我國在消費市場整體規模接近美國的情況下,文化消費需求應佔總體消費的30%(大約10萬億),目前卻約有2萬億。要解決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就要用發揮市場的作用。四是應對國際文化滲透和挑戰的必然之選。近幾十年,歐美韓按照市場規則和國際慣例,大量通過電視劇、電影等輸出西方文化和價值,對我國實施文化滲透,讓我們防不勝防,這也提醒我們要善用市場化的手段。
緊緊圍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探索發揮市場機制的新路徑
深入推進改革,增強國有文化市場主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能力。完成174家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改制組建華龍網集團等大型國有文化企業,重慶有線、新華傳媒上市方案獲中宣部批復,重數傳媒創業板IPO申報獲證監會受理。重慶出版社在總體經濟規模上連續6年排名“全國第三、地方第一”。完成8家市級文藝院團、19家區縣文藝院團改革,改制後的演出場次和收入均大幅增加,僅重慶歌舞團有限責任公司一家改制後年均演出200場,催生了一大批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品。
深入實施大開放,增強社會文化市場主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性。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在全國率先實行大部門制,從“辦文化”轉向“服務文化”。自行政審批改革啟動以來,取消市區(縣)兩級行政審批事項46項,下放市級行政審批12項,清理規範仲介服務32項,取消非行政許可項目10項,網上行政審批率實現100%,壓縮審批總時限35%。深化投融資改革,組建文投集團,資産達60多億,投資優秀傳統文化産業項目近30個;發揮市文化産業融資擔保公司作用,資本金放大約4.1倍;發揮市級産業股權投資基金投資引導作用,基金總規模達26億元;重慶西證渝富、寧波華金國聯股權投資、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等一批戰略投資者參與我市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革。
深入實施“文化+”,增強相關産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力。深入實施“文化+”“網際網路+”雙輪驅動戰略,不斷完善文化産業與其他産業融合發展政策措施,建成特色文化集聚區37個,逐漸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創意體驗的新陣地。第一類,圍繞一個文化概念進行策劃,整合各種優勢資源,打造文化休閒類産業集聚區,如南之山書店集群等;第二類,利用閒置工廠,重新設計、改造成特色文化産業聚集區,如渝中區改造印製二廠建成貳廠文創公園等;第三類,引導企業建成兩江新區數字出版基地、重慶出版傳媒創意區、重慶廣告産業園、豬八戒網“花果雲”眾創空間等一大批數字創意類産業集聚區;第四類,利用高等學校品牌優勢和藝術人才聚集效應,打造出黃桷坪藝術園區、古劍山藝術村、藝立方創客園、501基地等一大批文化藝術類産業集聚區。第五類,從沿海引進文化生産製造企業,打造重慶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産業基地,建成大西南文化裝備對接平臺。
深入開展招商引資,增強傳統文化項目載體市場化落地水準。按照文化産業化、資源集聚化的思路,以特色文化小鎮為載體,幫助區縣策劃了迎龍水文化特色小鎮、萬州三峽老街、城口紅軍老街、北碚中華龍鳳宮等一批優秀傳統文化項目,牽頭組織專業招商,引進一大批大型企業集團,力爭用5年時間將重慶建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全國文化小鎮之都。如,將明朝女將軍秦良玉的故事和土司文化相結合,投資40億元打造“中國土司城”項目;挖掘秀山縣苗族少數民族文化,投資50億元打造秀山縣“鳳凰苗寨”項目;挖掘農耕文化資源,投資50億元建設墊江縣“伏羲農耕康養民俗文化旅遊區”;結合中華優秀故事、禮儀、中式婚慶、婚服、古典傢具定制,以及琴棋書畫的培訓等將民俗文化融入演藝産業,投資40億元建設北碚區中華龍鳳宮項目;融入動漫和科幻元素,投資30億元打造的九龍坡陶家鎮“天空旅館小鎮”項目。
深入刺激文化消費,深挖群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消費潛力。把刺激文化消費作為培育文化消費市場、推廣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今年以來,我市搶抓國家首批文化消費試點機遇,以“品味巴渝文化,共用快樂生活”為主題,緊密結合元旦、春節、元宵等三大傳統節日,整合我市本土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形成“一大戰略聯盟、三大板塊活動、四十二個主題、雙百佳文化消費新領地、百萬現金紅包、億元消費禮包”的整體格局,吸引 450余萬人次參與,直接拉動文化消費13.8億元,掀起了優秀傳統文化消費熱潮。主辦的中國西部動漫文化節,成為與杭州、東莞齊名的三大動漫節,拉動和培育了文化消費市場,傳統文化得到持續傳播和弘揚。
弘揚傳統文化既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堅持黨對弘揚傳統文化的絕對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要堅決把弘揚傳統文化置於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之下,加強對市場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的方向性把控,確保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清晰界定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敢於向抹黑、顛覆傳統文化的一切行為亮劍,尤其是針對網際網路、電視熒幕上屢屢出現的對我國歷史文化名人、民族英雄的故意顛倒、醜化矮化問題,嚴厲追責、以儆效尤。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産業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一要加大向社會資本的開放力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把資源交給市場、把人才引向市場,用市場的方式創造産品,用群眾的需求評判産品,倒逼形成更加有市場需求的優秀傳統文化産品。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機制,出臺支援政策,減少不必要的審查,打破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壁壘。二要加強傳統文化項目策劃落地。要立足群眾對文化的消費需求,充分挖掘本地優秀傳統文化,依託各地文化主管部門、招商部門,結合經濟發展中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入實施“文化+”,包裝策劃大型文化項目,引進有經驗、有實力、有情懷的市場主體投資,實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多樣化、個性化。
積極實施文化品牌戰略。針對公益文化院團受資金、創意、機制等所限,其他社會文化主體小而散的現實,要積極培育文化市場的領導品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加速發展。一要壯大國有文化企業。以深化國企改革為契機,按照抓大並小的思路,加緊重組有資源的文化院所及企業,推進優秀文化資源和人才集中,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在發展傳統文化産業和繁榮市場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二要堅定支援社會文化主體。在加強社會文化主體管理的同時,選拔一批有歷史擔當、有民族情懷、有市場潛力的社會文化主體重點培育,推進與國有文化資源的深度合作,給予産業政策、金融等方面的特殊支援,協助開展國際文化項目並購,打造根正苗紅的大型民營文化企業。三要充分發揮資本的力量。適應當前通用的經貿政策和各國的文化保護意識,運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文化企業發展,鼓勵資本市場向真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企業直接融資,加大各類金融工具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項目的支援,加大地方文化投資基金向傳統文化項目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知名文化企業。
積極培育文化消費市場。文化消費是促進整個文化産業良性迴圈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持續弘揚的重要基礎。一要敲碎文化消費玻璃門。加大博物館、藝術館等公益性文體設施免費開放力度,全面降低歷史文化名勝古跡門票,堅決取締一些涉及文化古跡的二次門票收費等,真正讓群眾低成本甚至無成本走進傳統文化、感知傳統文化、消費傳統文化。二要加強群眾性文化消費引導。充分發揮文化主管部門作用,定期舉辦群眾文化消費節,通過文化産品提供者讓利、文化産品行銷整合等方式,逐步打造成文化消費品牌,培育群眾文化消費習慣,壯大優秀傳統文化的消費群體和基礎。
積極推進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是傳統文化高度弘揚的標誌,是應對文化滲透的有效措施。進一步完善文化走出去政府協調推動機制,制定完善文化走出去專項規劃和實施細則,整合資源和渠道、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按照國際通常慣例,把政府之間的文化交流項目與企業的市場化運營結合起來,加大文化交流項目的政府服務採購力度,以市場的渠道“悄無聲息”地輸出優秀傳統文化。充分依託市場機制、發揮文化企業作用,加大對海外有市場、有陣地的文化企業支援力度,協助相關企業針對特定市場研發和輸出代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産品。突出支援國際版權合作,促使內容産品進入國際市場。積極支援海外華僑聚集區在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活動。
作者係重慶市文化委副主任 朱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