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萬:“網際網路+”時代 用心做扶貧

發佈時間:2018-01-31 13:00:1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中國網  |  責任編輯:閆景臻
分享到:
20K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

“扶貧首先要扶志。”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會長張家萬,常常反覆琢磨這幾句關於扶貧的重要論述。40年的軍旅生涯貫穿了張家萬的大半個人生,7年前進入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之後,做好扶貧工作成為他的工作重心。

角色的轉變,對於張家萬來説並不難。因為,他認為扶貧濟困也是軍民共建的一部分,這樣的轉變也是人生的另一種嘗試。

如今,張家萬帶領協會成員開展助學、助教、助醫、助殘和關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多種形式的扶貧濟困活動,進行精準扶貧。並把産業開發作為特色,給貧困地區“造血”。


精準扶貧 七年考察貧困地區

作為一個公益性社會組織,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有著不短的歷史,成立於1994年,至今已有23年了。

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是經重慶市民政局登記註冊、非盈利性的社會團體法人,主要以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為對象,以開髮式扶貧為特色的公益性社會團體。

和其他的協會組織不同的是,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主要針對貧困農村,宗旨就是扶貧濟困,聯動社會資源,組織開展扶貧濟困工作和相應的慈善公益活動。其次,還要協助主管部門開展産業扶貧,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010年,張家萬擔任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會長。

張家萬身上,帶著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為了解貧困村的情況,他一個村一個村地跑。張家萬説,“不去走,不去看,就無法了解真實情況;不了解,也就無法做到‘精準’。”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要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張家萬認為,要做到“精準”,首先要定位精準,對貧困戶的定位精準才有扶貧精準。而要做到定位精準,就要下功夫去考察。

7年多的時間,張家萬實地考察了許多區縣的貧困戶和貧困地區,有的讓他感觸很深。

張家萬講了一件親歷的事。一次他去忠縣下鄉調研,村裏有一戶家裏五口人,近80歲的老人原是大隊婦聯主任,丈夫因車禍離世,兒子臥病在床、兩個孫子唸書,她成了主要勞動力,苦苦撐起一個家。孩子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家裏只有老舊的桌凳,房子也是四面漏風,但卻不是建檔貧困戶。

“這樣的家庭,你不實地去看,也許很難了解到,也就談不上精準扶貧。貧困讓他們沒有了尊嚴,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脫貧,活得更有尊嚴”,張家萬説。

張家萬坦言,和過去的慈善項目相比,如今的慈善事業將更加注重文化扶貧、産業扶貧和精準扶貧,因此扶貧要更用心、更走心。


扶貧濟困 開展多種關愛活動

貧困群體,也需要陽光的普照,雨露的滋養。陽光就是扶貧政策,雨露就是關懷幫扶。

雨露工程、助教公益活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村官工程和飲水工程……協會開展的不同公益活動,關注著不同的群體,讓他們得到有效的幫扶。動員和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募集社會資金,按照公開、透明、尊重捐贈者意願的原則,開展助學、助教、助醫、助殘和關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及興辦産業等多種形式的扶貧濟困活動。

張家萬介紹,到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之後,做的工作主要是圍繞著社會救助、産業扶貧兩大方面。

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在重慶市扶貧辦的領導下,近五年來,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大力開展社會救助活動,籌集扶貧專項資金和國資系統扶貧資金實施雨露工程項目,先後資助農村貧困大學生9330名,並對100名優秀鄉村教師和20個創新教學團隊進行了表彰。

同時,協會還積極爭取中國扶貧開發協會1000萬元資金用於支援大學生村官創業。先後在12個區縣33個村分別實施了養殖、種植、鄉村旅遊等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據統計,33個項目帶動了8000多戶32000多人就業,3500多貧困戶增收。此外,協會還實施了飲水工程項目,幫助貧困村解決了“飲水難”的問題。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張家萬説,以“雨露工程”為例,主要是幫助貧困大學生,每名學生最低是3000元錢;同時,也採取“一對一”的方式,對中、小學生進行幫扶。除了日常資助之外,對考上國內前十名大學的大學生給予獎勵,已有70多人獲得獎勵。不少學生通過努力,考上了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可獲得獎金1萬元,考上其他大學的獎金為5000元。

醫療扶貧方面,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幫扶殘疾人、急重病人,幫助因病致貧的家庭等。志願者下鄉組織體檢,普及醫療衛生方面的知識;對肢體傷殘的人進行矯治手術,協會兩次被重慶市殘聯評為助殘先進單位。對於急重病人,直接以現金進行資助。此外,還將在重慶資助1000名肢體殘疾的人,這個活動也將儘快開展起來。

一個個品牌活動,一次次傳遞溫暖。扶持農村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在重慶電視臺開辦“贏在鄉村,圓夢中國”的電視創業比賽;開辦重慶電視臺《聚焦扶貧》的專題節目,引起人們的關注。並開展“十大責任企業家”、“十大扶貧愛心企業”、“十大扶貧示範項目”等評選活動。 

産業開發 提升“造血”功能

“非政府組織面臨轉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因此,首先就是要轉變觀念,提升協會的造血功能,也讓貧困地區有造血功能”,從事扶貧事業多年,張家萬有著自己的深入理解。

怎麼“造血”?張家萬的答案是,做産業開發。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把貧困地區的産業發展起來,並讓勞動者掌握一定技能,才能使他們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至於脫貧後又返貧。

要想解決貧困問題,僅靠社會救助顯然不夠,産業開發才是有效的途徑。而且從職能上來説,産業開發是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的主要特色。産業扶貧是一種內生發展機制,通過培養主導産業和人才,改善基礎設施,培育産業環境阻斷貧困發生的動因,從根本上杜絕貧困的産生。

要做産業扶貧,就要與地方、企業合作,要處理的事務和問題很多,相比社會救助來説更加困難。張家萬明白産業扶貧的重要性,不懈尋找貧困地區産業開發的機會,也做成功了很多項目。

張家萬説,做産業扶貧主要有三種方式,直接從事、提供服務和與企業合作。

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也做了一些嘗試。協會主動探索創新發展路徑,與部分愛心企業發起合作,實施農産品進社區、樂善線上商務平臺、新能源汽車推廣、南川金佛山富硒水等産業項目,通過開展有償服務,增強協會“造血”功能。

比如,與澳大利亞重慶商會會員合作,成立扶貧基金,更好地開展項目;與企業合作,組織重慶貧困地區的優質産品進入城市社區,不僅解決貧困地區産品銷路的問題,同時保證居民吃到放心農産品。

此外,協會還有一批已經完成、效果較好的項目。比如,開州獅子村獅子山美麗鄉村生態旅遊扶貧項目,協會參與開州獅子村三峽花海的招商引資,規劃佔地5500畝,分為4個主題園區及商業配套。目前,項目已初具規模,正在進行提檔升級,對當地鄉村旅遊起到極大帶動作用,促進貧困農戶增收。

合作開發的奉節興隆玫瑰園項目,在奉節興隆鎮友誼村新建了近1000畝的農業産業園,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吸引了很多遊客前往,也讓農戶的荷包“鼓起來”。這些項目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網際網路+ 電商扶貧農民增收

在網際網路時代,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也在積極借助網際網路手段來開展公益活動,不僅建立了官網、微網志、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作為對外宣傳窗口,還開設了“愛心捐贈”平臺,用於網上募集善款。

電商扶貧,是國務院扶貧辦實施精準扶貧的十大工程之一。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成立了電商扶貧專委會,利用“網際網路+”來開展電商扶貧,並取得一定成效。

電子商務扶貧專委會成立於2017年2月,是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的二級機構,主要是協助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及相關部門進行農資電商産業的發展和規劃,推動農資電商服務體系建設,看展行業交流和舉辦會議的展覽展示,進行精準農資電商信用體系的建設,整合行業資源,進行專業人才的培訓認證,搭建“網際網路+公益”的雲平臺、行業交流平臺、交易平臺,開展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在農資行業的應用,發佈統計數據和調研報告等工作。

張家萬介紹,電子商務扶貧專委會主要體現“網際網路+精準脫貧”、“網際網路+定制農業”、“網際網路+社區惠民”、“網際網路+流通”的模式,保證貧困地區的農産品有路可銷,保障社區居民食品安全,實現精準扶貧、社區惠民的扶貧效益保障。

7月26日,由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台灣財團法人李照雄慈善基金會、重慶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主辦的2017海峽兩岸(重慶)優特産品産業交流暨樂善線上全球首發儀式舉行。

以“樂善線上惠民超市”為代表的樂善線上項目,積極響應中央關於堅決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的號召,推動貧困地區無公害農産品“零中間環節”進入城市居民社區。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優特産品知名度,擴大品牌影響力,還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樂善線上項目是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開展電商扶貧的一個縮影,在協會的幫助下,不少大學生村官參與電商扶貧,不僅方便消費者通過網路買到農家土貨,也解決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農産品銷路難、增收難的困境。

“扶貧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運用網際網路+,實施網路扶貧、資訊扶貧和産業扶貧,推進供給側改革,傳遞實用資訊,介紹新業態、傳授新知識,這才是新時代下的扶貧工作”,張家萬説。

 

人物對話:

 《公益慈善》:是什麼力量,讓你對公益慈善、扶貧工作保持著極大的熱情?

張家萬:公益慈善乍看起來並不難,生活在網路時代隨時可以為需要幫助的人捐款捐物,可以在閒暇時間做義工陪伴孤寡老人或宣傳公益項目。但若要真正做好公益慈善,就是一個準入門檻很高的領域。

重慶的扶貧任務很重。從2010年進入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起,就將扶貧事業作為自己的重心。我認為,要做好公益慈善事業,做好扶貧開發工作,關鍵就于個人的價值追求,這是一個重要前提。需要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要有對公益事業真正的熱愛。

 《公益慈善》:你認為如何做扶貧才是“走心”?

張家萬:用心做扶貧,要注意三點,第一是隊伍建設要加強;第二是態度作風要改變;第三是扶貧方法要改進。

扶貧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扶貧幹部和人作人員要有過硬的思想道德素質,要對扶貧有真情實感。而且,每個貧困地區的情況經常變,如果第一手情況都不了解,還談何精準。貧困地區産業空心化,是“虛”;下不去,對貧困地區情況摸不準,也是“虛”。因此,要常常下鄉去調研,一個村一個村的去跑,這就要求敬業精神、責任心。

另外,重慶要多樹立扶貧典型,不管是鄉村旅遊、特色古鎮,還是産業扶貧,要拿出“真功夫”。而且,各部門還要圍繞一個目標,合理分工、整合資源,避免資源和力量的浪費。

《公益慈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去年出臺之後,要求募集資金必須透明。協會在這方面如何建立機制來取信於民呢?

張家萬:新慈善法出臺,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慈善活動,為今後一系列慈善活動提供了法律標準,這對協會下的資金募集、進行社會扶貧救助、産業扶貧開發肯定是很有幫助的。對此,協會專門建立了一套機制,第一是成立了專門的賬戶;第二是接受市審計局的專項審查;第三是每筆款項都有追蹤機制;第四是定期在扶貧開發協會的網站進行公示,捐贈人隨時可以查詢資金的走向和流程。

《公益慈善》:協會在開展工作中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解決?

張家萬:困難肯定是有的。首先就是籌集社會資金越來越難,協會向相關單位籌集社會扶貧資金或慈善公益資金,社會各界應該予以關注。

其次,扶貧開發協會的造血功能不足,發展壯大有一定的困難,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還需要大力支援,需要社會愛心企業參與合作。

第三就是人才的問題,做公益慈善的人需要有一定的能力素質,專業人做專業事,比如小孩有心理障礙,要懂得進行心理矯正;項目涉及到種植、養殖等,需要對口專業才能提供服務。協會主要做的是慈善公益項目,工作人員薪酬待遇比較低,要建立人才的長效機制,需要政策解決,並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待遇,要能留得住人才。

 

精彩語錄:

*扶貧隊伍要適應打脫貧攻堅戰的要求,首先就是過硬的思想道德素質。

*幹扶貧工作,要深入、艱苦、紮實的作風,下得去、等得住、幫到位,要以這種精神為作風。

*你要到公益組織來,就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我應該為社會奉獻什麼?我為扶貧濟困應該做點什麼?以這個目的加入才對。

*真正的扶貧開發難點在於産業扶貧,觀念要轉變,不要靠、不要等。(《公益慈善》雜誌•高端訪談)

 

人物簡介:


張家萬,1952年8月生,湖北黃陂人,原武警重慶市總隊政委。現任重慶市扶貧開發協會會長,曾獲得“全國扶貧先進個人”稱號。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