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月18日6時訊(記者 李裊 董進)34歲的袁野用“高中成績不好的一種選擇”來定義他與戲劇最初的緣分,如今,緣分演變成一份事業。
近幾年袁野十來次去上海,看劇、引進優秀劇目到重慶。坐在異鄉劇場的觀眾席,他偶爾會陷入沉思,什麼時候能帶著重慶的原創劇目來?
最近,心願實現了。
上海首演當天綵排,袁野的神情中透著一絲期待。受訪者供圖
去年10月底,距演出還有1個小時,上海戲劇學院端鈞劇場門口,觀眾排著長隊。一眼望去,袁野覺得這條由人群組成的線,無形中有一股能量,讓他忍不住期待、雀躍。
袁野是重慶民營劇團303的創始人,此次帶著其導演作品《聶小倩與寧採臣》亮相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重要板塊“扶青計劃”暨青年藝術創想周,實現了重慶民營劇團的又一個“第一次”。
明天,這部當代川劇將在第六屆重慶演出季上亮相。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山城文藝圈,這個曾走上重慶小劇場演出拓荒之路的民營劇團,從推出原創作品到建起兩座劇場,再到産業化模式,正上演著一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好戲。透過303和一群奮戰在小劇場戲劇拓展前沿的人,看到的正是重慶民營演出市場的堅守與蛻變。
第1幕
坐“過山車”的日常
第一次約袁野,是303去上海演出前夕,到達劇場時,他正在開當天的第三個會。
我細細打量這個2800平米的劇場,沿著不規則的樓梯一直往下,兩旁是色彩多樣、創意不一的大幅劇照。走到底,一個以紅、灰為主色調的空間躍然于眼前。排練廳、四面臺的演出大廳、戲劇書吧……一抬眼,“戲劇你的生活”幾個字眼會在某個角落蹦到眼前。
既要管劇目,又要管運作,袁野坦承壓力很大。記者 李裕錕 攝
“不好意思,久等了。”一身黑色的盤扣開衫外套,衣著精神卻掩不住袁野神情上的疲倦。起初的對話,他多以“對”“是的”“嗯”超簡短回應,氣氛略顯尷尬。
“精力不集中,我去抽支煙。”袁野説,在國瑞303藝術劇場開業前,他曾戒煙5年,而現在吸煙的頻率是兩三天一包。
一個電話讓只睡了5個多小時的他瞬間清醒,一直顯得雲淡風輕的袁野皺了下眉。“正在籌備的浸沒式劇場,投資商説付款週期有變,不能立即打款。預計開業時間至少得拖5個月。”他説。
接著,又一通電話。正在排演的《聶小倩與寧採臣》獲得市裏文藝創作項目資助。袁野的神情輕鬆了些,話也變得多起來。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每天都像坐“過山車”。
“從愛好變成事業,壓力太大,這是我起初沒有預料到的。”袁野回憶,2009年,他和幾個戲劇“發燒友”第一次排練的地方,就是當時楊家坪工學院的303教室,這是劇社的起點。沒有排練場地,大家就流浪在公園、酒吧、咖啡廳。
袁野説:“那時都不是專職演員,人員流動大,排好的劇可能又得重新再排。”隨著一部部原創劇演出,303開始有了固定的觀眾,但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一直很讓人頭疼。
2016年底303藝術劇場開業,袁野要面臨的是更大的壓力,身高183公分的他體重一下子增了20多斤,“以前是追求美的,現在沒有那個時間。文化不是一個暴利的事業,只能全身心投入,一步步地走。”
從單純做原創演出到進行院線運營管理,袁野認為,這是民營劇團發展必經的“陣痛”,好在付出就有收穫。
那天,在上海的劇場裏,《聶小倩與寧採臣》開演。當傳統川劇與話劇、肢體表現融合,音樂中除了琵琶和二胡,還能聽到悠揚的吉他聲。這場創新,讓袁野和這部新編川劇登上了央視新聞頻道,收到北京、南京、昆明等多家外地劇院的演出邀請。
“劇場要生存,要在上海、北京等小劇場的主戰場站穩腳跟,僅僅依靠製作原創劇目幾乎不可能。只有通過産業化的運作方式,在全國打響知名度,這些原創劇才有機會去到更大的平臺,走得更遠。”他説。
第2幕
3個觀眾和10個演員
袁野與成員討論音效和燈光特效。記者 李裕錕 攝
其實,早在2014年,303話劇社曾在南坪N18小院租下場地,打造出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黑匣子”小劇場。那段時間被袁野稱為堅守小劇場陣地以來最開心的時光。
雖然起初,現實並不如想像風光。
台下只坐了3個觀眾,臺上是10個演員加一隻狗。2014年底的一個雨天,這場演出讓當時的所有成員記憶深刻。
袁野倒是想得開:“郭德綱也遇到過台下只有一個觀眾的情況,我估計,我們可能也快要火了。”
臺上,聚光燈點亮,看不清觀眾席,演員榮浩沉浸在劇裏,並不知道觀眾只來了3人。“其實無論台下坐了多少人,作為演員,我都會當成坐了3000人一樣來演。”榮浩説。
在303正缺專業演員的起步階段,榮浩的加入帶來新的能量。
在做演員之前,即將從重大美視電影學院表演係畢業的榮浩當過一年空乘。他笑稱,“我一個學表演的,跑到飛機上來了,自己也很納悶。”
辭職後的榮浩經人推薦,在TVB的一部劇裏串場,一通來自重慶的電話改變了他的職業軌跡。
“有個原創話劇,男一號要結婚演不了,回來試試?”
沒多想,這個耿直的北方男孩回到重慶“江湖救急”。
當時,距離303原創劇《7080》首演還有不到兩個星期。
榮浩(中)在《7080》中出演男一號。受訪者供圖
首演在文化館的一個可坐100多人的會議廳,榮浩形容舞臺就像一個大的講臺。那時,誰也沒想到《7080》陸續演了不到一年,積累的粉絲越來越多,“後來在重慶天地劇場,坐五百人的場子,觀眾爆滿,還有不少人站著看完了全場。”
演出多了,是否專業投身小劇場考驗著這群年輕人的精力和決心。
一次聚會,袁野的話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303需要一幫年輕人,話劇市場也到了需要我們盡全力的時候了,大家想清楚以後要不要專業走這條路。”瞬間,寂靜得甚至能聽到貓抓過地板的聲音,隨後,一桌子人齊刷刷都舉手了。
榮浩推掉所有兼職,而此前他在培訓機構當老師,一個暑假就有幾萬元的收入。追求夢想的路上,他遭到了家人的反對。
一頭是癡迷的戲劇舞臺,一頭是等了他8年的未婚妻,榮浩內心糾結了近半年。
“我要離開303一段時間。”
“決定了嗎?”
“嗯。”
“行,我答應你。”
排練間隙,榮浩和袁野之間的對話,兩人各懷心事。
直到303藝術劇場開業,榮浩特意從福建回到重慶一起慶祝。
“還挂了我的照片吶!”望著這面大大的文化墻,他大笑過後覺得眼眶有點熱。
“廢話,你是303的臺柱子。”袁野一把搭上他的肩,仿佛回到兩人第一次見面。
榮浩坦言:“303讓觀眾了解我並且喜歡上話劇,等到生活步入正軌我會回來,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
第3幕
文藝硬漢的商業版圖
從開始到現在,人來來去去,始終沒有離開的只有袁野自己。如何讓303完全市場化,在競爭激烈的演出市場殺出一條路?這是他日夜都在思索的問題。
他的身上也有一種特質,既有著文藝人的理想化,又有著商人的現實感。“現在比以前單純排練戲劇要忙得多,要把關作品創作,得知曉劇團的大小事務,還要進行商業化的運作。”他説。
對於商人這個身份,袁野並不排斥,在這個新的身份下,他尤為看重“創新”二字,首先便是按照市場需求對劇目類型進行改革。
“303的受眾群體以中青年人為主,這部分人群工作壓力大,需要找到一個情緒的宣泄口。”袁野將劇目類型的重心,從過往的情感類逐漸調整為喜劇類,增加了臺上台下的互動,並在過程中穿插深層次的探討,觀眾有了思考的空間。這一轉變,效果立竿見影,來看表演的人多了,討論熱度也有了。
但是,僅憑演出收入根本無法支撐起整個劇團的生存。袁野算過一筆賬:以前,場子小,一場劇成本七八千塊,一場能有2000多元的收益,一年收入20來萬;現在,劇團裏人員、項目、劇目都需要錢,資金的缺口更大了。
去年303開啟了戲劇教育陣營。受訪者供圖
為了維持運轉,袁野另辟蹊徑,沒有演出時就將場地租賃出去,辦活動、做比賽、搞音樂會,還在去年上半年建立了團隊,專門做戲劇教育。“我們想通過戲劇的表演方式,讓孩子們樹立自我,對未來有清晰的看法和角度,也培養出新一代的戲劇觀眾。”
和商業地産的合作,則是目前袁野預計303盈利的主要模式。2015年,袁野去了北京、上海等城市,決定引進這種新的戲劇模式。
“最早是百老彙在做,在商業地産裏建劇場,將劇場完全改造成劇目裏的環境,觀眾不再只是坐在台下看,而是跟著演員一起體驗。場景裏所有的東西都是真實的,讓觀眾完全沉浸式地參與體驗。”這是目前袁野十分看好的戲劇模式,背後的資金投入也是最巨大的,場地、人員、設備……加起來需要上千萬元。
將這樣前衛的戲劇體驗引進重慶,背後的風險不言而喻,但袁野一向喜歡逼自己,就像他明明恐高,去遊樂園卻硬著頭皮坐上跳樓機、過山車。他的理由很簡單:“沒做,怎麼知道自己不行?”
“不懂的,就學,不行的,就扛。像以前那樣只做常態化的演出,按照目前的情況無疑會做死,只有不段創新、探索,才能保證劇團的生命力。”這個新項目預計在今年10月正式與重慶觀眾見面,目前已有不少外地的地産商找到袁野,希望能在自己的商業中心也打造類似的劇場。
第4幕
劇場裏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