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區北環,市民在一火鍋店內大快朵頤。(資料照片)記者崔力 攝
楊光志
日前,重慶市衛生計生監督執法局傳出消息:今年5月1日起,已執行7年的重慶毛肚、鴨腸地方標准將被廢止,取而代之的是國家衛計委發佈的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業內人士表示,這將有利於提高重慶火鍋菜品品質,重慶火鍋産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重慶火鍋源自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縴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麻辣鮮燙,口感豐富,自烹自食,樂在其中。其生命力之強大,可謂譽滿全球,人氣爆棚,生意旺時需排隊等候,外地佈局,乃至國外開店,也比比皆是,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
人類從茹毛飲血走來,走到了當下,走到了超越溫飽生活而嚮往美好生活的新時代,人們已經走過了“有啥吃啥”沒得挑的過去時,而來到了“想啥來啥”的現在時,老字號,洋餐飲,多种經濟成分並存,多種風味共融,花樣翻新,應有盡有,大酒店辦席,路邊攤請客,或者足不出戶、網上訂送全天候伺服,多种經營模式並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重慶火鍋為例來説説餐飲的改革創新,筆者有以下觀點。
首先,特色飲食文化的體驗享受,要尊重其傳統慣性。尤其地方特色明顯的餐飲文化,其妙趣常常就體現在“越有地方性越有世界性”的一些獨特細節上,融鑄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尊重其習慣,體驗其原汁原味,乃食客所盼,這樣的事情,交給食客自行抉擇,用腳投票可矣。
其次,樂見國標為餐飲的科學衛生和營養均衡把關,在“安全無憂”的訴求下,建立起保障框架。前述新聞所顯示的,便是這樣的進步:國家標準取代地方標準,為公眾建立起了兜底性保障體系。社會在進步,餐飲也要與時俱進,就像我們沒米沒油時選擇野菜果腹,沒衣沒褲時選擇樹葉纏身,沒磚混房時選擇茅屋,沒代步工具時選擇步行……可現在呢,衣食住行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所有的變化,都應當建立起底線與紅線,在這個意義上,包括重慶火鍋品牌在內的地方餐飲文化,都應當與科學、規範、衛生的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接軌,這是未來重慶飲食文化發展應該重視的問題。
就筆者個體感覺,目前應當著手改良的一些方面,比如國人的“食不厭精”習慣、同鍋同桌大家伸筷的合餐制習慣、喜歡吃野昧岔味的習慣,還有大吃大喝要面子浪費的習慣等等,應當逐漸向“食要養生”、“分餐制”、“注重生態”、“光碟行動”等方向改良,我們從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明顯漸變情形,就如以前説“煙酒不分家”,現在沒人將強行發煙作為公關手段了,以前舉辦家庭聚餐怕朋友“見外”而不敢設置公筷公匙,現在也漸成時尚了,以前一碗酒一桌人輪著喝,現在也不時興了,對野生瀕危動物,國家也不斷以規範買賣來消除殺戮——從吃飽到吃好是必然的,從要味道到要健康也將是大勢所趨,餐飲文明變化藏在悄然不覺之間,對此,筆者表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