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多彩貴州>

貴州:以“綠”為底處處生“金”

山如黛染、水似碧玉、萬木爭榮、鳥美魚肥……盛夏時節穿行貴州大地,生態光景無限。綠色,既是大自然的恩賜,更是貴州久久為功、潛心守護的發展基底。

黔西市化屋村生態美景(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汪瑞梁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貴州考察,對貴州寄予厚望,叮囑貴州“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022年,《國務院關於支援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出臺,從戰略高度賦予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定位,確定了貴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歷史坐標。

多年來,貴州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力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上不斷創造新業績:森林覆蓋率達62.81%,空氣、水環境品質保持優良,“世界自然遺産地”數量全國第一,綠色經濟佔比達45%……草木葳蕤、綠意蔥蘢的貴州,正一路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續寫“兩山”轉化的生動故事。

護山:一脈青山“育”生靈

山,造就了貴州奇美的自然風光。貴州,是山的王國,山地和丘陵佔全省國土面積的92.5%,推窗見綠、開門見山、移步皆景,貴州成為名副其實的“山地公園省”。

梵凈山,貴州東大門,被譽為“地球綠洲”“動植物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産”,保護區內生長繁殖著大量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

雷公山,山高林密、巍峨壯闊,被聯合國社科專家稱為“當今人類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凈地,是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理想王國之一”。

…………

美麗梵凈山(銅仁市委宣傳部供圖)

貴州因山而名,向山而生,憑山而貴。護好一脈青山,貴州按下“快進鍵”。

護林接力——2020年,貴州出臺《關於全面實行林長制的意見》,經過幾年探索,貴州林長制實現由全面建立向初步見效轉變,全省林區實現全覆蓋、網格化的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責任體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46913人、生態護林員18.28萬名。

物種“上新”——貴州多方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如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出臺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制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等。目前,貴州已知生物物種達24547種,其中,野生動物11442種、高等植物10255種;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312個,面積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2.95%。

植樹增綠——自2015年起,貴州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綿綿賡續九年,生態自覺擲地有聲。新時代十年,貴州累計完成營造林5372萬畝,退耕還林實施面積達1695萬畝,石漠化治理累計治理1.31萬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和實施退耕還林面積居全國第一。2022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超62%。

低碳見綠——貴州加快新能源産業發展,大力推動煤炭綠色開採和清潔高效利用,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2022年,貴州引進新能源産業項目964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2357萬千瓦;9個中心城市、88個縣(市、區、特區)環境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99.1%。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靠著一脈青山,貴州人民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日子越過越幸福。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正成為全省上下的理念共識與發展邏輯。

治水:一江清水“送”下游

清晨,走進地處烏江源頭水域的黔西市化屋村,滿山蒼翠,生態美景盡收眼底。

烏江,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覆蓋全省8個市(州)、52個縣(市、區)。過去,靠水吃飯、出船打魚是烏江沿岸百姓的“生存邏輯”。流域內漁船氾濫、網箱遍佈、34號泉眼附近總磷和氟化物超標,致使污水橫流,烏江一度拉響生態警報,成為“牛奶河”。

如何讓“污江”變身清流?貴州給出系統性答案:水岸同治。

2009年,貴州啟動34號泉眼污染治理,推行磷石膏“幹法堆存”,降低滲漏風險。創新提出磷化工行業“以渣定産”,倒逼磷化工企業加快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治磷還要治漁。2017年,貴州在烏江流域全面啟動網箱養殖取締,幫助漁民轉産上岸發展生態漁業、蔬菜、水果、畜牧養殖等産業……“鐵腕”治理下,烏江再現水清岸綠,幹流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

貴州烏江寨國際旅遊度假區秀美風景吸引諸多遊客前來遊玩(李仁軍攝貴州圖片庫供圖)

窺斑見豹。近年來,貴州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大力實施水污染防治攻堅行動,系統改善“兩江”上游生態環境——

制定出臺《貴州省“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貴州省深化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專項行動方案》《貴州省烏江保護條例》等,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對全省水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進行科學謀劃和全面部署。

積極推動建立赤水河流域雲貴川三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赤水河流域跨省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著力推進烏江清水江總磷、赤水河白酒行業、松桃河錳污染專項整治。

全面推行河長制,為全省4697條河流設置22755名河湖長,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從省到村的五級河長制,首創從省到鄉四級“雙總河長”,獨創省級領導人人當河長。

制定水生態環境精細化管理措施,在全省1332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單元實施環境準入管控要求,實現源頭控污。

…………

打好碧水保衛戰,全省水環境品質持續穩定趨好。2022年,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114條主要河流222個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98.2%,9個中心城市26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連續3年在全國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獲優秀等次。

興綠:一座綠礦“造”出錢

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貴州,無疑是綠色;如果要給貴州生態定性,那一定是人與自然雙向奔赴。

在貴州,綠水青山是碳庫、水庫、糧庫、錢庫,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在這座綠色富礦內,碳匯交易、林下經濟、森林康養、休閒旅遊等新業態蓬勃發展。

施秉白雲岩喀斯特錐狀峰叢(貴州省生態環境廳供圖)

地處烏蒙山深處的畢節地區,蒼翠林木迎風舒展,翩翩飛鳥逐野林間,一別曾經“土地破碎,植被稀少”的石漠化窘境。2022年2月,貴州首張林業碳票在黔西市發行,9月,首單林業碳票完成交易,實現“一紙碳票”變“錢票”。

在“中國竹都”赤水市,萬畝竹林匯成“海”,山風拂來,如萬頃碧波、浪潮滾滾。2022年10月,貴州第一張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在赤水市發行,實現10萬畝毛竹林碳匯價值的順利轉化,印證了“青山”就是“金山”的智慧共識。

截至2023年5月,貴州通過探索“林業碳票+”模式,已成功開發林業碳票13張,完成林業碳匯銀行授信5.1億元,實現交易金額773.2萬元。

良好生態,不僅是貴州人民的“幸福不動産”,更是貴州人民的“綠色提款機”。

興義市周壁國有林場靈芝種植風生水起,3700余畝林地面積下,一朵朵靈動嬌俏、形態各異的靈芝長勢喜人;印江自治縣纏溪鎮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發展竹蓀、羊肚菌、大球蓋菇等林下倣野生菌,生態經濟效益頗豐;江口縣太平鎮用活用足森林林木林地資源,組織林區周邊農戶發展林下養蜂,帶動農戶增收致富……一個個林下經濟項目,正源源不斷給百姓輸送生態紅利。2022年,全省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全産業鏈産值均排名全國第六,帶動324.9萬農村人口增收。

普安縣生態茶園(楊德攝)

荔波漳江風景名勝區,風光旖旎,當地百姓探索出一條生態旅遊發展之路,百姓腰包越來越鼓;黃果樹風景名勝區,青山疊翠、流水歡騰,優良生態環境潛質被不斷挖掘,旅遊産業化步履愈發堅定;赤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丹霞蔽日、彩虹垂天,引得遊客競相打卡……一個個生態旅遊地標,正牢牢吸引八方遊客眼球。今年“五一”小長假前三天,貴州接待遊客量達2000多萬人次,較2022年假日同期增長40%以上。

…………

綠水青山下的新業態,折射出多彩貴州的生態之變。

今日貴州,優良生態環境是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文明成色更足。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的種種實踐在貴州大地得以兌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蘊含的豐厚生態智慧: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守好綠水青山,方能收穫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