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多彩貴州>

民族文化進校園 鑄牢民族團結根 | 貴州臺江

用一場演出把少數民族歌曲從山澗帶到校園,把舞步從苗寨帶到師生間,把非遺傳承人及民間藝人請進校園,與非遺“對話”,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年來,貴州省臺江縣學前教育積極探索,將有益的遊戲項目和民族習慣、民族特色、民族傳統的內容與學校教育結合,開展多種多樣的民族特色活動,讓孩子們在民族團結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在12月14日,臺江縣城關第四幼兒園舉行“傳承民族文化,玩轉體育遊戲”為主題的冬季運動會,結合孩子們實際,活動把反排木鼓舞排練成木鼓操,在孩子們的操演下,苗族先民震撼人心的遠古歲月栩栩如生,這些活動只是眾多臺江苗族文化走進校園的縮影。

據了解,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反排木鼓舞",是流傳于臺江縣方召鄉反排村,是一種世代相傳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艱難險阻,披荊斬棘,長途遷徙,開闢疆土,創造美好生活的壯舉,由後人沿襲至今。過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節跳,在莊嚴肅穆的儀式中進行,現已演變為用於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非遺進校園,讓孩子們能夠接近非遺、了解非遺,也喚起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特別是咱們寶貴的苗族文化。”在臺江很多學生家長紛紛表示。

臺江縣城關一小,更是把“如何打造刺繡社團”、反排木鼓舞、蘆笙、苗族剪紙等苗族優秀文化納入教學課程,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就可以近距離感受苗族藝術的魅力。

臺江縣苗族文化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啟動十年多以來,全縣所有中小學、幼兒園已成為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

臺江縣還設置了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授課師資庫和苗族文化項目庫,師資庫實行動態化管理,既有普及面廣的剪紙、刺繡、蠟染等,也有小眾的銀飾鍛造技藝、蘆笙、舞蹈、飛哥等。

“每天下午的課後時間班上同學都會在一起練習,大概準備了一個多星期,鼓點和舞步都是我們自己編排的,還有一名男同學專門負責打鼓。”在10月底剛落幕的藝術節上,來自臺江縣民族中學高二(3)班的潘淑禎、萬伶俐和張小芬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完成了反排木鼓舞的訓練。

苗族山歌常唱道:“當我忘了故鄉的時候,故鄉的語言我不會忘;當我忘了語言的時候,故鄉的歌曲我不會忘”。

校園內的文化活動讓大家離民族文化更近了,也讓傳承好非遺文化的種子在同學們心裏扎了根。

據悉,這些年來,臺江縣苗族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改變了以往苗族文化進校園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式的展示、展演,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反排木鼓舞”、“苗族多聲部民歌”、“臺江苗族刺繡”、“臺江苗族銀飾”等九種代表作傳承重點向學校傾斜,堅持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一批“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通過“非遺”課堂、“非遺”競賽、互動表演、帶徒弟授課等方式,使學校成為“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示範基地,真正紮根校園,落葉于後代。(張強、吳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