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佈了66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廣西有3個案例入選,分別為瑤族藍染:為小康生活添彩增色(南丹縣鳳珍藍靛染布非遺工坊);融水苗繡:背著娃,繡著花,養著家(廣西柳州彩雲苗藝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非遺工坊);侗族刺繡:侗寨繡娘巧手繡出幸福花(三江縣清花錦繡文化傳承有限公司非遺工坊)。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沿邊沿海沿江,地理複雜,民族多樣,文化多元,非遺資源具有民族性、多樣性和獨特性,豐富多彩。近年來,廣西各地積極推動非遺保護傳承,推進非遺與文化創意、旅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一項項獨特璀璨的非遺項目在助力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發揮出積極作用。打造非遺工坊,不僅有利於非遺的保護傳承,也有助於增強非遺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帶動就業增收,已經成為八桂大地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聯繫緊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我國各地非遺燦若星辰,廣大鄉村是優質資源的富集地。鄉村是非遺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非遺不能“缺席”。近年來,全國許多地方深入挖掘傳承、創新利用當地非遺資源,積極推動非遺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充分發揮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全面推動文化、産業、人才共同發展,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
非遺之花紮根民間,致富之路就在腳下。各地各部門應積極探索非遺融入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舉措,在非遺産業培育中銜接鄉村振興整體規劃,加強政策支援,以非遺工坊為重要載體和抓手,提升産品設計、創新行銷思路、打造過硬品牌,以非遺發展帶動鄉村産業融合升級,不斷提升非遺産品的市場競爭力,讓非遺成為帶動農民增收、拓展農村就業渠道的增長點,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社會資源,搭建非遺技藝傳承産學研工坊,完善非遺繼續教育體系,定期開展技能培訓,培育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鄉村工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讓非遺在實踐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更多非遺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保護傳承發展非遺,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各地各部門應強化保護意識,統籌協調非遺保護與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等之間的關係,深入挖掘非遺蘊含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等,採取多種措施讓非遺留下來、傳得開、走出去,為人民群眾生活和地方文化發展提供智慧和滋養,用時代精神激發傳統非遺新活力。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培育一批非遺旅遊體驗基地,打造一批非遺研學旅遊産品和演藝作品,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特色景區,創新“非遺+直播”“非遺+文創”“非遺+教育”“非遺+旅遊”等模式,大力開展非遺技藝推廣宣傳及傳承活動,讓人民群眾能更深入了解、認同和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久居深閨”的非遺文化“走出去”,“飛入尋常百姓家”。(蘇平)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