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時四年多改造,廣西博物館重新開館——
探尋民族融合的壯鄉記憶
11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以下簡稱“廣西博物館”)正式升級為AAAA級旅遊景區,並於29日重新對公眾開放。自2018年5月開始閉館改擴建至今,經過四年多的籌備和建設,廣西博物館以全新面貌再次與觀眾見面。
廣西博物館是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據廣西博物館館長韋江介紹,改擴建後的廣西博物館建築面積增加至33262.11平方米,新增建築面積近一倍,展廳面積由4000余平方米擴大至1萬平方米,展出文物也將由原來的600多件增加到3000多件,首批展出文物2000多件,其中大部分為首次展出。
目前,廣西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含古籍)有10萬多件(套),時間跨度長達80多萬年。
首次以通史體例展陳廣西歷史
走進“廣西古代文明陳列”展廳,便踏上了一趟探尋悠久多元、開放同心的廣西文明的旅程。
據介紹,“廣西古代文明陳列”是新館規模最大的展覽,新館開放之際共推出了1個基本陳列、3個專題陳列、3個特別展覽和4個互動區域。
廣西古代文明陳列展出的文物。廣西博物館供圖
其中,“廣西古代文明陳列”不僅是新館規模最大的展覽,也是本地第一個以通史體例來表現廣西歷史的陳列展覽,展廳面積1756.23㎡,展出文物約988件/套。其中,古人類、手斧、岩畫、銅鼓、靈渠、古建築、人文等都是展覽的重要內容。
該陳列展覽內容按時代發展順序梳理歷史,以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形式錶現廣西從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元明清時期這段漫長而又清晰、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具體的主要時段依次為史前時期——先秦時期——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兩宋時期——元明清時期,陳列所展示的廣西的歷史畫面宏大,脈絡清晰,突出廣西“悠久、多元、融合、開放、向心”的歷史文化內涵。
專門展陳海上絲綢之路文物
在基本陳列的基礎上,廣西博物館還策劃了系列專題展。如展現館藏宋元明清時期釉彩瓷器之美的“釉彩斑斕——館藏瓷器陳列”,展現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悠久歷史和精湛技藝的“匠心器韻——館藏工藝珍品陳列”,詮釋“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核心絲路精神的“合浦啟航——廣西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專題展等。
其中,專題陳列“合浦啟航——廣西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是最吸引遊客的展廳。該專題陳列以故事化的展覽脈絡、場景化的展示環境、多樣化的展示手段呈現“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核心絲路精神。通過展出在廣西漢墓中出土與海絲貿易相關的文物,展示當時海上貿易的繁盛。
廣西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展廳。廣西博物館供圖
據了解,海上絲綢之路始於西元前2世紀,廣西合浦是中國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
在展廳,首先遇見的是一組兩件金餅。這兩件金餅表面分別刻有漢字“阮”和“大”。它們的重量分別是249克和247克,相當於漢代1斤左右的重量。經檢測,這兩件金餅的黃金含量均達到98%以上,反映了我國成熟的冶金工藝。金餅便於堆疊和攜帶,成為當時中外貿易流通的大額貨幣。
韋江介紹,隨著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廣西與中原、西南、沿海等地的往來日益密切,在一些地區的漢墓中也發現了不少與廣西漢墓中相似的鏨刻青銅器和域外珠飾,它們是漢代廣西與中原及周邊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
科技“加持”實現沉浸式體驗
在“廣西古代文明陳列”展廳,羽紋銅鳳燈展櫃背後墻面的螢幕上,兩隻銅鳳燈被點著了,橘紅色的火苗在跳躍,隱約間還有幾縷青煙飄過。眼前斑駁的文物,似乎活了過來……
這只是展覽空間的一角。改擴建後的廣西博物館,展覽及服務空間均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光影技術打造沉浸式觀展及互動體驗,努力做到技術運用與內容表現的無縫交融。
在“合浦啟航——廣西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各類珠飾與波浪形展托相結合,耳珰的展陳方式也有別以往,採用垂直串聯的方式,同時配合珠飾製作工藝等多媒體項目,讓觀眾能夠多角度、近距離地觀賞珠飾的奇趣之美,感受到實際的佩戴效果。
廣西博物館。廣西博物館供圖
廣西博物館還將推出數字化陳列“鼓動八桂聲震九州——廣西古代銅鼓展”,由線上展示平臺、線下數字化沉浸式交互體驗館兩個部分組成,打造內容豐富、持續迭代、獨具特色的廣西古代銅鼓文化知識庫,能夠極大地拓展觀展體驗。
此次改擴建,廣西博物館新增了四個互動服務區,分別是兒童考古探秘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歷史小劇場與博物館文創商店等,與上述展覽體系有機融合。
此外,韋江介紹,在面向遊客開放的空間佈局上,廣西博物館每個功能區均覆蓋有AR實景地圖導航等數字化資訊及管理系統,接入“一鍵遊廣西”平臺,為遊客提供需求全覆蓋、線上線下一站式的智慧化服務。(王功孝)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