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圍繞“八共”目標,厚植民族團結融合厚土
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建設觀察
初冬時節,從大瑤山、大苗山到千年侗寨,八桂大地各族群眾載歌載舞,處處洋溢著喜慶氣氛。金秀瑤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共同迎來了成立70週年的重要時刻。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厚植民族團結融合的厚土,圍繞共居、共富、共學、共建、共用、共事、共樂、共維“八共”目標,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新時代民族關係促進指導守則,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富裕幸福家園、守望相助和諧家園、邊疆穩定平安家園,持續推動各民族親如一家、攜手奮進的融合進程,鑄就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構建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大家庭”
糍粑、粽子、油茶……一年四季,謝合克家的餐桌上少不了各種特色美食。在這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20口人裏有壯、侗、苗、漢、瑤等5個民族。“在一起時間長了,無論是飲食還是其他習慣,大家都能接受。”謝合克笑著説。
謝合克所在的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瑤口村竹口屯共有700多人。多年來,各族群眾互相尊重彼此習慣,和睦相處、相互通婚,一些村民不僅通曉苗話、侗話、壯話、瑤話,還能唱苗歌、侗歌、壯歌、瑤歌。“村裏人常説,住在一個屯,就是一家人!”
像竹口屯這樣多民族聚居的社區、村屯在八桂大地比比皆是。廣西少數民族人口1880.8萬,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和44個其他民族成分。
北回歸線附近,2000多平方公里的大瑤山綿延聳立,數萬瑤族群眾世代聚居於此。80多年前,社會學家費孝通到這裡開展社會調查時,曾這樣記錄:“天上的飛鳥,水裏的遊魚都屬於山主瑤,過山瑤不準打捕。甚至在山主瑤村寨的路上,過山瑤都不敢昂首闊步而過。”由於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前,各民族地位並不平等,一些少數民族之間不通婚甚至不相往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廣西逐漸建立起各族人民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係。近些年,廣西有效推動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緊鄰大瑤山區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平原鄉鎮桐木鎮,2018年,來自瑤、壯、侗、漢等民族的260多戶群眾搬遷到一個名叫“幸福裏”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記者近日在這裡看到,不少群眾租賃小區鋪面開起了瑤醫藥、百貨等小店,社區還組建了勞務服務隊。“從大瑤山搬到這裡之後就業機會更多了,隊員們來自各個民族,大家一起去工廠、果園務工,就像一家人一樣。”勞務隊隊長、瑤族脫貧戶賴發官説。
語言相通是增進溝通的基礎。廣西在全國率先開展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鄉村建設。2020年,廣西普通話普及率達到85.68%,在西部地區排名首位,比2000年的57.4%、2010年的80.7%分別提高了28.28、4.98個百分點。
為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近年來廣西建立了3000多個“民族之家”“服務中心”,為各族群眾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
走進南寧市青秀區新竹社區“民族之家”,墻上貼著社區各類活動照片,一些群眾在這裡分享艾葉粑粑、油茶、馬蹄糕等美食。社區居住有壯、瑤、回、滿、苗、侗、仫佬等19個少數民族居民。社區黨委書記覃毓寧介紹,“民族之家”集宣傳民族政策、弘揚民族文化、服務群眾生活等功能于一體,讓各族群眾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南寧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吳秀紅介紹,全市共建立362個“民族之家”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站,9條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創業街,10個跳蚤市場,49個創業孵化站。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氛圍,激勵著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向常態。據“七普”數據,廣西有163.66萬個家庭由兩個以上民族組成,漢族和少數民族組成的家庭和多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家庭分別比2010年增長近30%和近25%,民族關係連續10多年成為廣西滿意度最高的調查項目。
鑄牢創新交融發展的“文化魂”
從特色歌舞表演到非遺技藝及美食展示,從遍佈各地的特色活動到網路直播“雲端”參與,從走進港澳到與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每年農曆“三月三”,廣西都會掀起一場民族文化熱潮。
2014年,廣西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近10年來,通過精心舉辦“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這個傳統民族節慶已演變為各族人民共用共樂的節日盛會和知名的文旅消費品牌。
如今在廣西,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是各民族共同歡慶的日子,唱山歌、拋繡球、竹竿舞、板鞋競速等傳統習俗轉化為各民族群眾共用的娛樂項目。
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八桂大地上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文化。廣西多措並舉確保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雙贏”,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廣西注重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山水文化、邊關文化等融合發展,推出《八桂大歌》《百色起義》《黃文秀》等文化作品,建立了1000個同心文化廣場(長廊),不斷營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氛圍。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為各民族群眾增收致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乘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俏的東風,廣西將非遺名品、鄉土美食等特色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粗獷宏偉的左江花山岩畫、製作精巧的欽州坭興陶、風格獨特的雕塑、剪紙、藤編、竹編等工藝品……開始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共圓心手相牽的“復興夢”
最近,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的韋玉榮忙著裝修自家民宿,苗族風格的房屋內,各類現代化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如果不是村裏人介紹,很難看出普通話標準、做事幹練的他是當地傳統中的“苗王”。
陳雙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大村。“以前在老家以打獵為主,剛開始種甘蔗,還以為是豎著插進土裏的,”回想起剛搬到這裡時的場景,韋玉榮笑著説,在漢族、毛南族鄉親幫助下,他發展起種養和旅遊産業,現在僅種砂糖橘的年收入就有10萬元。
自治區成立之初,捨棄了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桂西地區單獨設立自治區的方案,將東部人口多、佔地小、經濟較發達的漢族聚居地區,與西部人口少、佔地大、經濟相對落後的民族聚居地區合在一起,奠定了各民族融合發展的基礎。
進入新時代,自治區黨委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列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三個共同願景”之一,把“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1+1+4+3+N”目標任務體系,並出臺實施方案。
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班忠柏表示,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廣西實現了國家發展規劃的全覆蓋,從左右江革命老區到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各區域之間經濟連接日趨緊密、共同發展更加聯動協調。
記者在昔日偏遠窮苦的廣西山區、邊境地區採訪時看到,一條條新修的道路蜿蜒至群眾家門口,一些瑤族、苗族群眾在10年間實現了從茅草房到泥瓦房再到樓房的三級跳,飲水從靠天吃水、簡易水櫃再變為乾淨穩定的自來水,特色産業發展紅紅火火。
日出時分,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薄霧縈繞,綿延起伏的梯形茶園秀美安靜,淡淡的茶香沁入心脾,令人心曠神怡,不少早起的遊客在茶園山頂享受這難得的美景。地處高山中的布央村曾因交通不便深陷貧困,當地通過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成立村集體企業實施茶旅融合一體化發展新模式等,從“一片葉子”裏做出了“大文章”。2021年布央村農民每人平均收入20070元,其中茶葉相關産業收入佔總收入的93%以上。
與此同時,少數民族群眾的政治、教育等各種權利也得到充分保障。今年42歲的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中心小學教師代英梅來自瑤族的一個支系紅瑤。在她小時候,受“狗不耕田,女不讀書”舊觀念影響,紅瑤女童入學率極低。如今,融水紅瑤女童入學率達到100%,數十人考上大學。
在實現各民族同步小康的基礎上,廣西又推動將14個脫貧自治縣全部納入國家或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並使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成為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一大助力。
站在新的起點上,5700萬壯鄉各族兒女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心手相牽,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砥礪前行。(記者 陳國軍 向志強 陳一帆)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