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密林聽蛙鳴 山澗溪水尋蠑螈

時間:2022-11-21來源 : 南寧晚報作者 : 陳蕾

原標題:廣西動物學家莫運明33年來紮根深山,甘當自然生態守護者

深山密林聽蛙鳴 山澗溪水尋蠑螈

老山樹蛙,常見於海拔1390m左右的次生闊葉樹和竹類混生的林區內,地面灌叢和雜草茂密;莫氏肥螈,棲息在海拔922~1525m的山澗裏,成螈以水棲為主;三島掌突蟾,出沒于海拔410~925m植被繁茂的山區流溪兩旁……如果説它們是生活在美麗廣西的兩棲爬行動物,那麼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莫運明則是尋找、發現和研究它們的人。

每當春夏之際,莫運明便會把“辦公室”搬進深山。(受訪者供圖)

今年7月,莫運明榮獲“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其長期致力於廣西兩棲爬行動物物種多樣性研究與保護,與山野為伴,以自然為友,守護廣西的綠水青山。

常年在外 把“辦公室”搬進大山深處

在綠樹掩映的南寧市人民公園,有一座全國重點博物館——廣西自然博物館。“我們館成立於1988年,1989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我是1989年7月3日到館報道。”時隔33年,莫運明依然清晰記得年少時的追求與熱情。

彼時,莫運明即將從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專業畢業,由於中學時代就對博物館工作心生嚮往,莫運明主動找到廣西自然博物館時任館長,表明自己的志向。然而,當躊躇滿志的莫運明真正入了行,才真切體會到這份工作的不易。

收集保存標本、開展科學研究和進行宣傳教育是廣西自然博物館的三大功能,尤其是收集保存標本是博物館事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工作,但在建館之初,廣西自然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僅有4000余件,動物標本更是少之又少。

此後,莫運明和前輩們一同深入大山密林,追蹤記錄動物的蹤跡,或是前往漁港碼頭和島嶼,向漁民徵集各類海洋魚類標本。2003年,莫運明決定主攻兩棲爬行動物物種多樣性研究,並積極參與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不斷累積經驗,提升綜合能力。

每當春夏之際,兩棲爬行動物活動頻繁,莫運明時常和同事們往大山裏跑,伴著一片片蛙聲蟾鳴,監測記錄它們的鳴叫規律、身體特徵、生活習性……一年之中,莫運明幾乎有一半時間待在野外,最長的一次連續待了20多天。十萬大山、貓兒山、大瑤山、弄崗等自然保護區處處都是莫運明的“辦公室”。

習以為常 危險叢生卻甘之如飴

在與蛙類鳴聲相關的詩詞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稻香和蛙聲描繪了詩人眼中的豐收之景,而對於莫運明來説,山野間的蛙鳴,不僅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良好生態環境的見證。

兩棲爬行動物在食物鏈和生態系統中是重要的中間類群,對於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蛙類、蠑螈類等兩棲動物的棲息離不開水源植被,且遷徙能力弱,若環境惡化會導致其數量減少,甚至滅絕。

“兩棲動物經常出沒于深山溪流、水塘沼澤或是原始密林之中,且絕大部分都在夜間活動,增加了野外考察的難度。”莫運明回憶説,以前交通不便,只能徒步進山,有時每天要走二三十公里,遇到天氣驟變、自然災害、螞蟥毒蛇等險情更是習以為常。

2006年,莫運明就曾遭遇一次生死攸關的突發事故。當時莫運明和同事們一同前往十萬大山追蹤一種生活于山區溪溝中極有可能是新物種的蛙類。在出發之前,天氣預報顯示當地將有颱風登陸,這勢必增加野外工作的危險性,然而莫運明卻不想放棄,因為被雨水充盈的溪溝是觀測和研究蛙類習性的絕佳時機。

從風和日麗,到大雨傾盆,莫運明一行人在野外守候了三天,原本就亂石密布、荊棘叢生的溪溝水勢漸漲,更形成了一道約4米高的瀑布。待風雨停歇,大家沿著瀑布外側攀爬而上時,莫運明不慎踩到濕滑鬆動的石塊,瞬間從高處摔落,當場失去意識。

“那時只能就近前往鄉鎮衛生院救治,臉部受傷情況最重,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縫了26針。”莫運明輕描淡寫地描述著救治經過,至今他的眉額、鼻翼和下巴處仍有明顯的縫合疤痕。儘管野外調查十分辛苦,還要面臨許多危險因素,莫運明卻甘之如飴,因為每當一個新的物種被發現,並得以進行有效保護,內心喜悅和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

紮根大山 從興趣到責任的堅守

從2004年第一次發現廣西蛙類新物種——老山樹蛙,到2021年發表中國爬行動物新記錄種——隱耳蜓蜥,莫運明探索廣西自然,追逐兩棲爬行動物的腳步從未停歇,對廣西已發現的百餘種蛙類更是瞭如指掌,僅憑叫聲便能辨別它們的身份。

研究兩棲爬行動物,自然不如研究恐龍、古人類等方向熱門,但對於莫運明而言,工作不分大小,只有用不用心,他淡然地説:“就像有人研究螞蟻、蝴蝶,或許某一種類消失了也無人知曉,但至少能證明它們曾經存在過。”

近十餘年來,莫運明先後在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發表15個廣西蛙類新物種,以及中國或廣西兩棲爬行動物新紀錄物種近30個,不僅豐富了我國南方山地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的內容,更填補了全球樹蛙科劉樹蛙屬形態特徵的空白。

與此同時,莫運明主持完成廣西十萬大山等20多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資源考察,聯合國內外科研機構,對分佈在東南亞山區的蠑螈屬的物種多樣化進行調查與研究,在世界蠑螈屬物種起源與進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如今,廣西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數量已達6萬多件,並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普教育等方面多點開花,而56歲的莫運明依然堅持在科研一線,只要有時間便會帶領經驗尚淺的年輕人進山“尋寶”。莫運明還積極協助政府和相關部門,參與各建設項目的環保評審工作,提出具體指導和評價意見,最大限度保護廣西獨特的生物多樣性資源。

當被問及保持工作熱情的秘訣時,莫運明坦言,興趣是最好的引路人,當你對某些事情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33年的工作經歷也讓他多了一份責任,期許通過開展系統的野外調查,以及採取科學有效的保護舉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好廣西“生態答卷”。(記者 陳蕾)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