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一代雕龍手,身後三千倚馬才。”這句詩句道出了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的學術生涯及成就。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係廣西玉林市博白縣博白鎮新仲村岐山坡人,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享譽中外的一代文化巨匠。王力畢生從事語言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為當地學子在玉林王力博物館參觀。陳冠言 攝
近日,中新網記者探訪王力的故鄉,在其文脈原鄉找尋先生過往的印記,求索其求學做學問的韌勁。
蒙以養正扶心志 龍蟲並雕成大家
1900年8月10日,王力在玉林市博白縣西郊的岐山坡出生。此後的24年,他一直在家鄉生活、成長。
王力是玉林博白客家人。博白王氏家風為:“尊祖崇教愛老幼,忠誠勇敢衛國家,勤奮謙恭學本領,仁義正直睦鄉鄰。”
圖為民眾在玉林王力博物館觀看王力全集。陳冠言 攝
“博白王氏家族家風嚴謹,家庭成員恪守祖訓,無論從事農耕、經商,還是從事教學、科研,無一不是勤勉有加,事業有成。王力曾祖父文田為清朝貢生,父親貞倫(炳如)也曾是晚清秀才,通詩書好文墨,極為重視教育,潛移默化之下,王氏家族長幼有序、世代傳承,以知書達禮、積極進取而聞名鄉里。”玉林王力博物館館長李長江介紹説。
市民參觀王力博物館時拍攝王氏家訓。陳冠言 攝
王力6歲時入私塾學習,初時描摹臨帖,辨音識字,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開蒙經典。1911年,他11歲時考入博白縣立高等小學,接受新式學校教育,稍長則學習《説文解字》、《唐詩》,開始觸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體系。
圖為學生在玉林王力博物館觀展。陳冠言 攝
王力在高小讀書時,從師陶伯明、馮彰全。這兩位老師學識淵博,寓教于樂,分別採用地佬話和客家話兩種方言吟誦詩文。地佬話柔潤和諧,富於音樂性;客家話抑揚頓挫,具有較強的畫面感與節奏感。兩種方言,迥然有別,腔調各有風韻。這對王力以後研究博白方言很有啟發,他暮年回憶起當年聽這兩位先生在課堂上吟誦詩文的情景時説:“當年先生瑯瑯之聲,至今仍縈繞耳邊。”
“從牙牙學語到學堂正音,王力是在本土方言教學的環境中成長的,或許這是他對語言學産生興趣的最初萌芽。”李長江説。
高小畢業後王力因家貧輟學,但他仍堅持自學,17歲時在家自辦私塾教育幼弟,21歲時受聘到博白鎮大良村大平坡李氏開國學校執教三年,後在校長李慎西、教師李春馨等鄉賢的資助下,踏上外出求學之路。
王力先後赴中國上海、北京及法國巴黎求學,1932年獲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任教,並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語言學系。
王力在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40多本,論文近200篇,共約1000萬餘字,內容幾乎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代表作有《漢語史稿》《同源字典》《漢語語音史》《漢語語法史》等,成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一代宗師。
文化符號深深融入教育事業
在王力的故鄉玉林市博白縣,王力的足跡仍可尋覓。
走進位於博白縣新仲村岐山坡的王力故居,這座客家民居風格的建築吸引不少參觀者。據博白縣王力故居管理所所長、王力陳列館館長趙惠鴻介紹,王力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由於年久失修,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崩塌損毀。2002年,博白縣在原址重建王力故居,2003年建成對外開放。
王力故居佔地918平方米,共三進十五室,包含“王力出生地”“王家讀書屋”“龍蟲並雕齋”“花廳院落”等展廳,呈現了王力的家世童年、十年失學、奮發進取、出國深造的人生事跡及珍貴史料。
趙惠鴻稱,近年來,到王力故居參觀的專家學者和青少年學生絡繹不絕,不乏來自日本、泰國、美國等國家的參觀者。王力故居已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統戰基地、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等。
在博白縣浪平鎮新旺村大車坪屯,“十四箱書的故事”依舊為這裡的民眾所津津樂道:1920年,受同縣文人李蔭田之聘,王力到大車坪李氏家塾執教。同年,王力得一學生家長借書14箱,箱中藏書豐富,經史子集俱全,此後,王力便刻苦研讀這14箱書,從此有了深厚的文化儲備積累。
圖為“王力與十四箱書的故事”場景展示。陳冠言 攝
王力曾受聘到博白鎮大良村大平坡李氏開國學校執教。如今,王力執教學校所在地大平坡水樓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白縣有名的旅遊景點。
大平坡水樓建築式樣為古代英國別墅閣樓,歷經百年風雨,水樓已經斑駁蒼老。為了紀念王力、傳承先生文脈,博白縣于2021年7月在大平坡水樓西側把陳舊廢棄的豬圈改造成為了書盈四壁、古香古色、具有客家韻味的“王力書吧”,讓廢舊場所煥發了新生命。
多年來,“王力”已然發展為玉林市及博白縣的一個文化符號。今年暑期,正在玉林王力博物館舉行的“龍蟲並雕,正音鑄魂——一代宗師王力先生生平展”,參觀者已逾萬人次。王力博物館還舉辦“大師歸來——王力主題文化之旅”活動,舉行“講好家鄉話”、“童聲裏的詩韻”——王力讀書分享會和王力先生詩詞書法藝術創作等活動,吸引大批中小學生參加。
圖為學生在玉林王力博物館觀展。陳冠言 攝
“為講好王力故事,弘揚王力文化,博白縣積極打造王力文化品牌,包括打造‘書香文化’的文旅品牌,積極推進王力·書香景區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共博白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馮銘介紹,該縣將王力文化作為社科專項課題研究,並推動王力文化與城市建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王力文化“七個一”工程,即“一個書院、一個故居、一所學校、一本書、一個基地、一個獎學基金、一台戲”重點工程。
作為一代名師,王力一生中育人無數,桃李滿園。目前,“王力”這一文化符號已深深融入博白縣的教育事業中。在全縣範圍內,博白縣廣泛組織各中小學開展誦讀王力經典書籍、參觀王力故居活動,定期舉辦“王力杯”書畫、演講、歌咏比賽等,建設了一批以客家文化、書香禮儀、紅色文化等為主題的特色學校,博白縣教育教學水準名列廣西縣級前茅。
在博白縣,不僅有王力大道,還有王力中學。走進王力中學,“滋蘭書蕙室”、“客家文化墻”、“王力詩院”、“王力詩歌”……處處都能感受到獨特的王力文化。每逢新生入學,學校老師都帶領學生參觀“滋蘭樹蕙室——王力先生事跡陳列室”、王力故居、王力書院,組織學生研讀《王力傳》,上一堂生動的“王力文化”教育課。
圖為王力作品展示。陳冠言 攝
後輩學子憶王力:大師風範催人奮進
“我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並不是為了穿衣吃飯。穿衣吃飯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本身還有崇高的目的,那就是為國家、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王力在給兒女的遺囑中如是寫道。
中國電腦專家、四通打字機發明人王緝志是王力的兒子。王緝志用24個字概括父親的一生:“繼往開來、勇於創新、爭分奪秒、龍蟲並雕、謙虛謹慎、奉獻社會”。他説,父親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在寫作上,其治學態度、工作成就等如春風化雨,對兒女們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圖為廣西玉林王力博物館。陳冠言 攝
王緝志説,父親的創新精神也深深影響著他。“我父親一生都在創新,比如《中國語法理論》,就是他的獨創。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也是尊崇這樣一種創新精神,並以此推進工作不斷取得突破。”
“王力先生曾説:‘只要一息尚存,就應該在繼承和發展祖國的文化上多作一點奉獻’。直到辭世前,王力先生仍日夜不停地埋頭編寫一本已醞釀近半個世紀的古漢語字典。王力先生這種奮發進取的精神使我深受震撼,也一直激勵我不斷前行。”玉林籍姑娘鄧紅瑜説。
鄧紅瑜在王力故居從事講解員工作近8年。她説,每次向參觀者講述王力先生的生平事跡,她內心都是滿滿的感動和欽佩。“王力先生愛國愛民、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艱苦拼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龍蟲並雕、開拓創新的治學精神,樸實善良、樂於奉獻的高尚品格,值得後人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她説。
位於廣西玉林市博白縣新仲村岐山坡的王力故居。陳冠言 攝
記者到訪王力出生地玉林博白縣岐山坡,亦可感受到當地民眾對王力先生的敬重之情。“我叫王力為叔叔,我們這幾乎人人都知道王力。”今年65歲的王華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説。
王華在17歲念高中時聆聽了王力在博白中學的一次講學。“當時講學地點是在學校禮堂,除了學校的老師學生參加,還有很多人慕名而來。王力很隨和,他當時講詩詞格律,很有趣。”王華説,受王力的影響,他此後對文學産生了很大的興趣。
王華還介紹説,該村很重視教育,出了很多文人。長輩都把王力的事跡講給後輩,教育子女要勤學、要奮鬥,用知識改變命運,該村每年都有數名學生考上大學。
民眾在王力故居參觀。陳冠言 攝
“我校是以王力先生名字命名的一所廣西示範性普通高中。王力先生刻苦求知、嚴謹治學的優秀品質深深鼓舞著我們,激勵著我校師生不斷進取前行。”博白縣王力中學團委書記李建新説。
“求學路上,王力先生‘十四箱’書、艱苦求學和嚴謹治學的故事,對我影響深遠,是我成長路上的精神動力,是我戰勝困難的力量來源。我也要像他一樣,奮發圖強,提升自我,做一名有理想有擔當的愛國熱血青年。”博白縣王力中學高二年級學生劉佩恒對記者説。
(責任編輯:覃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