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弄拉:荒山植下“秀髮” “石旮旯”變“最美賽道”

時間:2022-03-15來源 : 央廣網作者 : 黃月芬

在裸岩上種樹,在荒山石漠間建設綠洲,對於弄拉人來説,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天天都是植樹節。

地處喀斯特岩溶大石山區的弄拉,是廣西馬山縣古零鎮的一個自然屯,憑藉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遊玩,還成為了山地馬拉松的“最美賽道”,山地自行車的“皇后賽段”。很難想像,這個漫山遍野都是綠樹的地方,多年以前,是石漠化的重災區。

青山環繞的弄拉屯。(央廣網發 記者 黃月芬  攝)

荒山石漠重披“綠裝”

綠樹成蔭,整齊劃一,望著村民這幾年剛剛種下的樹,馬山縣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榮光很是欣慰,“現在種樹已經變成村民們的一種習慣了,只要有空的地方,村民們都想辦法種,能種樹就種樹。”

回首過去,弄拉屯四處被不見一樹的石山環繞。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靠山吃山”的村民們將弄拉的山林砍伐殆盡。“山上沒有樹,水土保不住”,在經歷了水荒糧缺、山洪暴發的慘痛代價後,村民們也逐漸意識到了保護樹木的重要性,開始封山育林。

弄拉曾是石漠化的重災區。(央廣網發 馬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20世紀70年代末,高中畢業的李榮光被鄉親們推選為生産隊長。自小目睹了樹木被“砍光燒光賣光”的惡果,李榮光與大家一起定下了“砍一補六”的村規,村民違反規定亂砍亂伐的,除了罰款還得補種六棵樹,並且保種保活,經過檢查,如不成活又要繼續補種,補夠為止。

“村民挖一個坑,我就給五元,種一棵樹給五元,到了第二年如果樹還活著,又給五元錢。”為了鼓勵大家種樹,李榮光已經花了幾百萬元。在李榮光的帶動下,村民們放下斧頭和砍刀,扛起了鋤頭植樹造林。

李榮光(中)與村民查看樹木生長情況。(央廣網發 雷琦竣  攝)

但要在“地無三尺平,山無三寸泥”的石頭山上種樹,談何容易?由於嚴重的石漠化,弄拉土地十分貧瘠,為了種好樹、養好樹,弄拉村民們不得不從其他地方把土質較好的泥土“搬”過來,種下一棵棵樹。

“像現在一塊看似小小的綠化,我們當時運了10車的泥才種出來。”行走在弄拉山間,村民李華安介紹道。那時的村民們,相信只要一直種樹,荒山總能綠起來。

現在,弄拉重新披上了“綠裝”,村民們“你一鋤,我一鎬”種下的綠樹,將曾經面目猙獰的座座裸山,溫柔地環抱起來。

“石旮旯”變“金窩窩”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守著森林覆蓋率超過90%大山的弄拉人,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樹木不能隨意砍伐,耕地不斷減少,果樹品質退化,村民收入徘徊不前。如何才能既保護青山,又能讓村民們致富?

最終李榮光又把著眼點放到了弄拉的獨特優勢上——良好的生態環境。200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以弄拉為核心、以“弄拉”命名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借助這個“品牌”,2008年底,李榮光帶頭成立了廣西第一個旅遊專業合作社,採取“農戶+公司”的經營模式開發旅遊産業。

今日弄拉。(央廣網發 馬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村民以土地、自留山林承包經營權量化入股,村民佔股60%,投資人佔股40%,共同參與開發經營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後,二十多名貧困人口承擔了景區停車場收費管理、環境衛生保潔,綠化美化等工作,在為遊客提供觀光遊覽的同時,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不用外出找工作,在景區工作一個月收入就有5000元。”李華安嘗到了甜頭。在他看來,植樹不僅僅保護了生態環境,也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把生態保護和發展生態旅遊結合起來,使得弄拉屯如今的每人平均年收入將近2萬元,是2008年每人平均收入的5倍多。

在吃上了生態旅遊飯之後,弄拉開始了從鄉村旅遊景區到體育基地的轉型。得益於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優勢,中國—東盟山地馬拉松賽(馬山站)、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馬山賽段)等國際賽事在弄拉舉行,吸引了大量遊客和山地運動愛好者的光臨。

2017年起,弄拉連續三年被選為環廣西公路自行車比賽(南寧站)賽段終點,被譽為“最美賽道”。(央廣網發 馬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3200畝的弄拉屯,到12.7萬畝的弄拉自然保護區,再到100萬畝的環弄拉自然生態旅遊區,從昔日的荒山羊腸小道再到“最美賽道”,弄拉的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換回青山綠水,也換來了金山銀山。(記者 黃月芬)

(編輯:黃曉敏  責任編輯:黃秋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