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元宵花燈非遺傳承人黎炳生

時間:2022-02-14來源 : 南寧晚報作者 : 方朝明

原標題:100個南寧人的100張南寧面孔——

南寧元宵花燈非遺傳承人黎炳生

南寧元宵花燈非遺傳承人黎炳生。方朝明  攝

正月十五賞花燈,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習俗。  

一盞花燈傳承南寧特色歷史文化。鳳梨嶺是南寧市歷史文化傳統民俗非遺元宵花燈技藝傳承最悠久的社區。鳳梨嶺元宵花燈節是江南區平話文化重要載體之一。 

南寧極具影響力的傳統民俗活動  

在南寧,鳳梨嶺社區的元宵花燈會,是元宵節南寧最熱鬧的地方。千萬盞花燈閃耀長街,璀璨奪目。各式各樣的元宵花燈,給市民帶來了美好的祝福。

自1990年起,南寧市鳳梨嶺社區就有了民間自發做花燈、展花燈的傳統民俗。元宵花燈節,成為鳳梨嶺居民每年自發組織的一次“盛會”,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曆史,成為南寧市極具影響力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  

2013年,鳳梨嶺社區成為南寧市元宵花燈節傳承基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花燈民俗文化,2017年,鳳梨嶺花燈製作藝人及熱心居民,成立了元宵花燈理事會。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鳳梨嶺社區居民自發製作和懸挂花燈,實現花燈文化常態化展示,打造南寧江南區花燈文化社區。

傳承人一家三代都是高手  

黎炳生和黎達父子,精心製作的花燈遠近聞名。黎炳生是鳳梨嶺社區自治區級元宵花燈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在鳳梨嶺家喻戶曉,每年元宵節,他和兒子黎達,都會扎各式各樣的花燈。他靈巧的雙手,是絢爛花燈背後的文化堅守。

黎炳生,1933年出生,年近九旬。世居南寧草坪街(西平橋一帶嗮布場,後改和樂街)。後遷至鳳梨嶺。  

黎炳生自幼家境貧寒,太公黎長案在南寧以郵差為生,父親黎華寬以擔柴賣為生。黎炳生在邕西小學讀書,後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輟學,十多歲即以打工為生,在建築工地當搭棚架工,整天與竹篾打交道,父輩的耳濡目染,為他日後熟練掌握花燈傳統製作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黎炳生為祖傳“花燈世家”,一家三代,父親黎華寬是製作花燈的高手,把花燈傳統製作技藝傳給了黎炳生,黎炳生又傳給兒子黎達。如今,南寧花燈傳統製作技藝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元宵挂花燈的傳統故事多

南寧元宵花燈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種類繁多,製作精良。以傳統十二生肖為主燈,形狀有圓形、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動植物形等,用途有節慶、祭祀、送禮等。內容有民間傳説、十二生肖等。  

舊時,南寧元宵有挂花燈的傳統。每逢春節元宵,家家戶戶挂花燈。但有貧富之分,邕江邊以仁愛路、市中心民生路、興寧路最為有名。貧窮人家到邕江邊大坑口等地砍竹子,削竹篾,自製花燈,燈芯則用柚子皮放入蠟燭,美其名曰“長明燈”,寫上“恭喜發財”之類的祝福語,挂在門外。富貴人家則多挂大紅宮燈,用綾羅綢緞製作,用電池或燈泡照明,專人定制,非富則貴,互相攀比。形態各異,雕梁畫棟,富麗堂皇。貧富懸殊,最貴的花燈要百元大洋,窮人只能望而興嘆。黎炳生還記得一首南寧製作春牛花燈民謠:“牛啊牛,每到春天你就愁。一早就到地犁田,中午犁坡種芋頭。”

傳統技藝在手把手傳授中延續  

花燈看似簡單的製作過程,卻離不開細緻的觀察、精心的創作和精巧的手藝。每一個圖案都要精心構思,每一個貼紙都需要精心剪裁。為了製作當年的主題生肖燈,黎炳生都要認真研究屬相動物的形態特徵。專門到市場和動物園,用手機拍動物的各種形態,反覆研究。一盞花燈工期要3~5個月。

黎炳生不僅掌握傳統花燈的製作技藝,還不斷傳承創新,創作反映時代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花燈作品,為南寧花燈的傳承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2014年起,南寧元宵花燈節分別列為南寧市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黎炳生成為南寧市和自治區級元宵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黎炳生還利用鳳梨嶺社區“四點半”課堂以及“非遺進校園”,把花燈製作技藝帶到孩子們身邊,讓傳統技藝在手把手傳授中延續。2018年6月5日,南寧市花燈節傳承基地落戶鳳梨嶺小學,黎炳生定期前往展示傳統手工花燈製作,用鐵絲扎花燈骨架、剪紙、糊紙、上色等,手把手教,讓孩子們從小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傳承鳳梨嶺花燈文化。 

■相關連結

花燈歷史與文化  

花燈也叫燈籠。燈籠是源於中國的傳統漢族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它的主要功能是照明。紙或絲綢被用作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由竹子或木條製成。蠟燭或燈泡放在中間成為照明工具。

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文化産物,兼具生活功能和藝術特色。燈籠是漢民族幾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回報上帝,娛樂先民。具有“儺戲”賞神的功能,娛樂人的價值。在現代社會,懸挂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等,給節日增添了光彩,並祈求平安。  

元宵起源於漢武帝農曆正月十五,在宮中設壇供奉當時最尊貴的太陽神。因為是通宵舉行,所以必須通宵點著,這就是元宵節點燈的開始。

佛教從印度引入中國後,道教的神仙藝術與佛教的燒燈拜佛虔誠結合在一起。正月十五晚上,城鄉燈火通明,士族百姓總是挂著燈,形成中西方結合的獨特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此時,各種各樣的燈籠高高挂起,五彩繽紛。燈籠大多以鳥、魚、蟲、花為主題。由染色紙和各種顏色的華麗紙條製成,令人眼花繚亂。隋朝煬帝時期,元宵節非常熱鬧,一夜又一夜,通宵達旦。張燈逐漸發展成為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唐朝社會繁榮,經濟富裕,燈籠更是大放異彩。當時的活動規模相當大,觀燈的人群也很擁擠,從貴族到販夫、小卒都出去賞燈了。在唐玄宗時期,漢西部的放鬆和禁止制度仍在繼續,甚至在元宵節前後的三個晚上解除了宵禁,並擴大了“熄燈”的實施範圍,以方便人們賞燈。唐朝以後,燈籠成為元宵節的重要象徵。雖然宋代國家衰弱,但這種文化受到皇室的大力推動,使宋代成為燈籠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歷史階段。明清時期賞燈的熱潮並沒有減弱,市場上出現了燈籠市場,出售各種風格的燈籠。

中國元宵節花燈的習俗,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各地有許多種類和不同風格的花燈。  

元宵花燈樣式,以蓮花燈、桔燈、鯉魚燈和六角燈、八角燈為主,其中蓮花燈代表花開富貴、觀音送子,桔燈象徵如意吉祥,鯉魚燈寓意魚躍龍門,而六角燈表示六六大順,八角燈則有八面逢源之意。此外,根據花燈與不同事物搭配,表達人們不同的心願,如以蓮花燈為例,配以蓮藕為佳偶天成,配以慈姑寓意得子,配以蓮篷為收穫,配以簪花為高中狀元,配以雉尾顯示大將風度等。(方朝明)

(編輯:韋青咪  責任編輯:韋青咪)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