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聚力建設成為生態文明新高地

發佈時間:2022-05-24 15:41:43丨來源:新華社丨作者:李琳海 耿輝凰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國家公園不僅傳承著自然區域承載的文化遺産、人文要素,還肩負著生態扶貧、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務,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初夏,青海湖解封,青海湖北岸的布哈河入湖口,大群水鳥在此築巢棲息。布哈河是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青海湖重要補給河流,每年4月下旬,黑頸鶴等珍稀鳥類飛到這裡孕育新生命。

在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的青海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核心區,近年來水位不斷升高,成為南北半球候鳥遷徙的重要“轉机站”。大天鵝、斑頭雁、棕頭鷗、黑頸鶴等兩百多種十余萬隻候鳥不遠萬里,飛到這裡繁衍生息。

“幾年前,為了更好保護生態,青海湖鳥島景區關閉。現在來剛察縣的遊客明顯減少。夏季巡湖時,卻多了陣陣鳥鳴,鳥島又恢復了最初的美麗模樣。”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孫建青説。

2019年9月24日拍攝的青海湖鳥島美景(攝影: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最新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青海湖水體面積達到4625.6平方公里,相比10年前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當於增加了34個西湖的面積。昔日大片的沙地,如今變為濕地。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自然變遷、人為活動等因素,曾導致三江源草原退化、河源斷流……

中共十八大以來,為了搭建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青海制定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率先在省級層面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頂層設計。國家正式批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開啟了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開端。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期間,青海大膽探索改革路徑,先後實施改革100余項,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積累了一批可複製、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2018年4月14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拍攝的雪豹(新華社發,鮑永清攝)

2016年試點建設,2021年正式建成三江源國家公園。青海省委黨校教授馬洪波説,國家公園不僅傳承著自然區域承載的文化遺産、人文要素,還肩負著生態扶貧、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多重任務,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截至目前,青海省生態管護公益崗位達到14.51萬個,年發放勞務報酬近10億元。而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實現了園區“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員年每人平均增收達到2.16萬元。

59歲的格來尼瑪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幹鄉的牧民,這個縣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內。

格來尼瑪説,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草場不斷退化,草原鼠害嚴重,如今隨著國家公園建設,通過“以草定畜”和“轉人轉畜”,草場資源得到有效分配,野生動物不斷增加,雪豹、白唇鹿等野生動物時常“光顧”牧民草場。

“現在當地很多牧民被政府聘為生態管護員,他們除了安裝監測野生動物的紅外相機外,還和政府一道參與雪線監測等,保護生態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曲麻萊縣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尕塔説。

2021年12月3日,祁連山國家公園沙龍灘管護站生態管護員在巡護途中(攝影:新華社記者 耿輝凰)

近日,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青海這十年”西寧專場新聞發佈會,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西寧完成國土綠化501.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8%提高到36.5%,每人平均公園綠地由9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成為中國西北首個“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雙榮譽的省會城市。

西寧污染防治力度持續加大。近年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926平方公里,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湟水河出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年均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330天 ……

“未來,希望青海圍繞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重大議程,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等國際合作,推動青海生態保護國際影響力邁上新臺階,為建設青藏高原國際生態文明高地作出更大貢獻。”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楊小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