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如何服務大生態、大自然?蒙草小草數字在COP15這樣詮釋

發佈時間:2021-10-15 17:50:48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用大數據服務大生態和大自然就是蒙草集團、小草數字公司的方法論和實踐途徑。

【視頻】敕勒川草原,是它們共同的家

10月14日,COP15生態文明論壇在昆明舉辦,蒙草集團小草數字公司是唯一受邀參加的生態科技企業,董事長高俊剛分享了題為《用大數據服務大生態和大自然》的主題對話。 

圖為高俊剛在COP15生態文明論壇發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理念到實踐,最重要的是要有方法。用大數據服務大生態和大自然就是蒙草集團、小草數字公司的方法論和實踐途徑。

蒙草是總書記來過的企業,也是內蒙古各級黨委政府支援生態領域數字化創新的企業。蒙草集團小草數字公司的大數據技術,就是專研自然的規律、給生態環境做體檢,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態指標,通過數字化技術復盤原來的自然生境,能及時預警多樣性物種的平衡、便於人工干預,對每個地方的生物群落該有什麼、有多少、適合不適合、對環境的影響和變化實現精準的數據化。

一是植物種源的數字化戰略。中國的原生植物有3萬多種,每一種的祖籍在哪兒?在哪能活得好?28年來,蒙草構建起具備國際水準的特色鄉土植物種質資源體系,收集存儲鄉土植物和農作物種子4.2萬份,標本近12萬份,土壤140萬份。同時,這也是一座數字化的“小草諾亞方舟”,定位了全國2.7萬種植物的適合生長地,用電腦、手機點一點便可一目了然。 

圖為蒙草種業中心外景

種質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分佈在大自然中的種質資源是生態資源,用數字化技術讀懂這些自然規律再用回大自然,就能把“資源”變成“資産”。

蒙草、小草數字公司聯合建立了18個研究院,研發抗旱、抗寒、耐鹽鹼、高原適生、抗逆性強的植物品種。同時打造種質資源“育繁推”一體化應用體系,在內蒙古、陜西、西藏、寧夏等地建設大規模的育種田——“高標準草田”,建有種子加工中心、全自動化種苗繁育車間等,實現生態科技的轉型和應用。

 圖為小草數字開發的數字種業大數據平臺

二是生態保護的數字化方法。蒙草集團小草數字公司創立於呼和浩特,這座城市的定位是草原都市,曾經也按照傳統園林做法,“南樹北栽、東花西移、種樹過量”,但效果都不理想。如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黨委政府明確提出,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量水而行”的制定修復方案。

蒙草集團小草數字公司通過對十幾萬畝空間的檢測分析,了解“水、土、氣、植、動、微”數據,按照環境細分坐標點,自動為每個地方生成“能種什麼、怎麼種”方案,用生態包技術配比十幾個草種,應用適合的種子和土壤修復方法進行多樣性修復。目前已經修復完成的七八萬畝疏林和草原行,十幾個修復品種已經繁衍到現在的五六十個品種,恢復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圖為敕勒川草原修復前後實景對比圖

三是生態産業的數字化應用。通過數字化建設城市的綠色生態系統,選取更節水、更抗旱、更抗寒的植物,同時通過智慧化的感測器物聯網技術,實現園林智慧澆水、智慧預警病蟲害、為花草樹木建起“數字身份證”。

同樣地,大數據技術還可以運用到更多生態場景中,助力解決草畜平衡、特色農品、智慧林草、河湖濕地監測等等。例如小草數字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智慧演算法等大數據技術,“數”清楚內蒙古草原到底有多少草原羊,智慧平衡畜牧業和草原生態,努力實現“以草定羊”,用數字化技術助力實現草原生態、生産、生活的平衡發展,讓農牧民“坐在炕頭、管到地頭”,通過數據平臺實現種植、放牧、監管、交易,實現“從草原到餐桌”全覆蓋。

圖為高俊剛向央視記者介紹烏拉蓋大數據平臺

蒙草集團小草數字公司為生物多樣性找規律、為生命共同體找途徑、為生態修復和保護找依據和方法,為生態和生態産業探索數字賦能、數字化的生態實踐,探索“方法一定科學、過程一定低碳、結果一定節約”的模式。(文:林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