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曾經的那片海

發佈時間:2021-09-06 15:10:00丨來源:內蒙古日報丨作者:李國萍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隨著這些年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的不斷推進,當地算大賬、算長遠賬,保持著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不斷在治理中完善思路,在完善思路中推進治理。

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鑰匙,帶著清涼和溫柔,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

“這雨來得太及時了,再過20多天,玉米、黃豆就能陸續收割了。這場盼了多天的透雨在關鍵時候還是等來了……”手捧著清冽的雨水,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鎮蘇義村村民張根換的眼神中透著光。

秋雨,對於山旱區來講是豐收的前兆,會給成熟的莊稼最後一次澆灌,讓莊稼生長得顆粒飽滿。

岱海周圍目之所及滿眼綠色(攝影:付瑞新)

2016年,鎮裏幹部入戶宣傳岱海流域保護政策,動員張根換拆除機電井設施。一開始他想不通,後來自己主動拔水泵、蓋井口、拆井房,積極配合,和周邊村民又過起“靠天吃飯”的日子。這一切,都是源於對岱海的情懷和關切。

今年70歲的張根換仍然忘不了小時候的情景:“從記事起,一齣家門就往‘海’邊跑,夏天一眼見底的湖水,冬天一面偌大的‘鏡子’,總會給村莊增添幾分靈氣。哪個在這裡長大的娃娃不會游泳、不會滑冰?尤其到了冬捕季節,更是紅火。”張根換描述起當年的場景,總是滿臉自豪。

眼瞅著岱海越來越遠,張根換心裏説不出的著急。“前幾年水位下降得厲害,岱海越來越小。好在這幾年治理力度大,效果還挺明顯。不過,要想恢復到以前的模樣,估計難了。我這有生之年還能不能看到?”每當説起岱海的事,張根換總要試探著問問身邊的同齡人。今年73歲的邸奎老人便接過話茬,“中央和地方治理的決心這麼大,肯定能等到那一天!”

張根換家有15畝耕地,水地改成旱地後,現在只留下3畝自己種,其餘12畝全部流轉,政府每年按每畝500元給予補貼。從2016年開始,涼城縣投入4億元把岱海周邊的26萬畝耕地全部“水改旱”,耗水的玉米、甜菜讓位於節水的穀子、黃豆等作物,環岱海湖的1000眼機電井也全部關停。

秋雨洗刷過的天空,像大海一樣湛藍碧透。

有著“塞外天池”美譽的岱海位於黃河流域中游地區。從2016年開始,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兩級黨委、政府把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實施了“一封一育一禁止,兩減兩補兩修復”“兩改四控三處理”18項措施。其中,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就是“四控”的主抓手。截至今年6月底,湖面面積達到49.3平方公里。

“20年前,為了讓莊稼有更好的收成,各村一陣風似地打機井,地頭上有個能出水的機井,這片地就成了水澆地,在莊戶人眼裏是最幸福的事了。如今岱海變小了,灌溉大量使用地下水是個重要原因。政府號召不用水澆地了,大家都理解。這樣短期收益是沒了,可從長遠看,一方面對保護岱海有利,另一方面發展有機旱作農業也是一條出路。”張根換説。

“2020年縣裏引進龍頭企業,利用集中連片的旱地發展有機旱作農業,首批建設5萬畝示範區,以有機旱作方式種植穀子、小麥、藜麥、黍子等作物,待3年轉換期滿通過有機認證,每畝預計可收入約2000元。這樣既能緩解農業與岱海爭水的矛盾,又能帶動種植業升級、農民增收。”涼城縣副縣長賈小平説。

隨著這些年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的不斷推進,當地算大賬、算長遠賬,保持著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不斷在治理中完善思路,在完善思路中推進治理。

目前,當地實施的“一封一育一禁止,兩減兩補兩修復”已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77公里長的網圍欄守護著濕地,濕地內退耕還濕4.4萬畝,這裡全年禁牧、禁養、禁墾、禁伐。

據監測,2015年前10年,岱海年均縮減2.69平方公里,共縮減26.9平方公里,年均減幅3.8%;治理後,2016年後5年,年均縮減1.3平方公里,共縮減6.5平方公里,年均減幅2.4%,較2015年前10年減幅下降了1.4個百分點。

面對岱海的現實情況,涼城縣提出的“兩補”措施,就是通過河道疏浚和生態工程為岱海“補水”。目前已經完成岱海流域22條河道的疏浚治理,有效阻止了岱海湖水位的快速下降。而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預計2022年6月竣工後開始補水,這是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內治外引”重要措施之一,是從黃河干流托克托縣蒲灘拐取水口引水,途經和林格爾縣向岱海補水。預計2030年左右,岱海面積將達到70平方公里。

隨著治理的深入推進,又一大難題出現了。近年來,岱海裏的生物存活率一直很低。原因顯而易見,那就是水質惡化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

李平作為涼城縣挂職副縣長,近一年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監測水質。“我幾乎每月都要採集水樣,然後通過實驗進行比對。從目前看,雖然每次的監測數據都在往好的方向改善,但是不做源頭水質和淤泥處理,魚類存活依然是個問題。為了徹底搞清楚,我想繼續做大量實驗來驗證,包括淤泥成分分析、重金屬元素的聚合形式、水中菌群存在形式等系列研究。根據結果,再調整養殖實驗方案。”李平認真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