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生態之窗” 看見美麗青海

發佈時間:2021-06-23 11:19:34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李慶玲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歲月改變帶來技術的進步,但不變的是一顆始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初心。

紅色足跡

2016年8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結合多媒體演示,聽取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情況和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情況介紹,通過遠端視頻察看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昂賽瀾滄江大峽谷、崑崙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等點位實時監測情況,並分別同瑪多縣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雜多縣昂賽瀾滄江大峽谷兩個監測點位的基層幹部、管護員進行視頻交流,聽取他們保護生態情況彙報,並就做好管護工作做了深入交流。習近平通過視頻向當地各族幹部群眾表示問候,希望大家在國家政策支援下,齊心協力管護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動物等生態資源,生産生活都越來越好。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這項基礎工作做好。

永恒記憶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五年,但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資訊中心工作人員陳良博仍清晰地記得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場景。“那天,我作為現場技術保障員,和其他幾名同事通力合作操作通訊視頻及現場連線活動的各種設備,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6月15日,記者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見到陳良博,他正在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端查看黃河流域一處岩羊觀測點。螢幕上顯示時間是10時17分,攝像頭正對的是一處陽坡,太陽照在山坡上,薄霧漸漸散去,大約20隻岩羊正在悠閒地吃草。“岩羊一般生活在高處,它們可能下山喝水去了。”

黃河源頭,群鳥集翔(攝影:黃靈燕)

“你看,藏野驢悠閒散步,藏羚羊成群結隊遷徙,野牦牛肆意奔跑,白唇鹿低頭覓食……這些三江源野生動物活動的珍貴畫面都是通過‘青海生態之窗’,從省會西寧實時監測到的,這些畫面我們也會單獨保存一些,用於科普宣教。”隨著陳良博的操作,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裏,草原、雪山、湖泊、河流等一一亮相。

遠在江河源頭的“千里眼”看到的一幅幅動感畫面仿佛讓我們置身其中,將鏡頭逐步拉近,三江源頭、青海湖流域、祁連山下,清波盪漾、水草豐美,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打開了青海發展的又一扇窗。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這項基礎工作做好。”

“總書記考察時的這些話言猶在耳,這也成為我們這五年做好工作的方向和指引。截至目前,‘青海生態之窗’遠端監控系統監測點位累計建成46個,實現了三江源、青海湖、湟水流域、柴達木盆地和祁連山五大生態功能區的全覆蓋。”陳良博説。

“窗口”變化

連日來,人們的心被雲南一路向北的大象牽動著,通過對象群的不斷追蹤監測,我們看到了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事實上,從雲貴高原到青藏高原,青海作為全國最早依託重大生態工程實施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的省份,正在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端網路視頻觀測系統對全省典型區域的生態類型、自然景觀、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等進行實時精確觀測與研究評估。

“青海生態情況複雜,有多種生態系統,有雪豹、藏羚羊等多種珍稀物種,為近距離觀覽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和野生動物,我們在全國率先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基礎上,2016年起又率先建設了‘青海生態之窗’遠端高清視頻觀測和展示解説系統,將遠距離、大範圍、全方位實時精確觀測技術應用於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工作中。”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宣傳室主任夏連琪説。

藏野驢(攝影:張多鈞)

2017年8月8日,“青海生態之窗”遠端高清視頻觀測系統實時記錄到近3000隻藏羚羊通過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返回棲息地的壯觀場面。作為青藏高原典型的有蹄類動物,藏羚羊遷徙的盛大場面,人為很難拍到,但懸挂在鐵塔頂的“青海生態之窗”觀測系統,在不干擾藏羚羊正常回遷的情況下,輕鬆地完成了觀測和記錄任務。

據介紹,“青海生態之窗”高端攝像設備系統前端使用的是800萬至1000萬像素高清、星光級重載雲臺錄影機,可實現24小時360度連續旋轉,觀測距離從5公里、10公里到15公里,夜晚最遠觀測距離可達3公里,視頻內容保存8年到10年。此外,還可以實現絆線入侵、區域入侵、徘徊檢測、快速移動、智慧跟蹤等智慧分析功能,實現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區野生動物的智慧檢測、分析、跟蹤和預警功能。

當前,“青海生態之窗”遠端網路視頻觀測系統在全省已初步實現覆蓋三江源區域、祁連山區域、青海湖流域、柴達木區域和河湟地區五大生態板塊,已建成46個觀測點位,視頻數據累積已達800TB。

“‘青海生態之窗’系統在不斷擴展觀測範圍及內容,形成以生態環保部門牽頭,農牧、水利、林業、氣象等多部門合作的生態監測工作機制,實現與各市州、縣級生態環境部門視頻監控和實時觀測數據的共用和應用,並與所在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水質自動監測站的數據對接,將提升生態環境管理決策的科技支撐水準。”夏連琪説。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青海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和講話精神,省生態環境廳在綜合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生態環境重點區域遙感監管平臺和“青海生態之窗”視頻觀測系統的基礎上,研究開展了深化續建工作,以期未來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由監測評估考核向生態環境監管並重轉變。

不忘初心

再見省環境工程技術評估中心主任李宏奇,他還是印象中溫文爾雅卻又不茍言笑的樣子,但當我們提起他熟悉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時,他開始滔滔不絕。

陳良博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端查看黃河流域一處岩羊觀測點(攝影:張鵬)

1984年,青海省環境保護監測站成立,開始針對全省範圍系統地進行環境監測工作。“1983年大學畢業,我分配到了青海省環境保護局機關工作,在那兒工作一年後就調到了省環境保護監測站,一幹就是15年。剛開始的監測工作主要以手工監測、實驗室分析為主,監測主要針對環境品質和污染源,在生態監測方面還不是特別強。”李宏奇説。

1999年,李宏奇調往青海省環境資訊中心,在資訊中心一幹又是20年。“青海是全國最早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的省份之一,我們在全國率先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2016年又率先建設了‘青海生態之窗’遠端高清視頻觀測和展示解説系統,將‘遠距離、大範圍、全方位’實時精確觀測技術應用到了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工作中。”李宏奇説。

2016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端高清視頻觀測系統察看了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實時畫面,並和管護員交談。

“習總書記考察時的諄諄囑託一直指引和鼓勵著我們的工作。”李宏奇説:“2017年,我們進一步整合資源,搭建起生態環境監測網路的‘資訊高速公路’,實現了生態環境監測核心業務雲化部署和數據整合共用,推進‘青海生態之窗’與生態環境監測監管業務結合,充分發揮它在全國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示範引領作用。”

“2018年,我們進一步加強環境資訊能力建設,推進構建青海省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智慧化應用。並利用AI(人工智慧)、AR(增強現實)技術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青海生態之窗’系統建設、數據分析應用展示、科普教育平臺、直播互動平臺建設工作。”

2019年,李宏奇離開資訊中心擔任省環境工程技術評估中心主任,主抓環評技術評估、排污許可核查核證,以及“三線一單”(生態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應用工作,繼續助力生態環境品質改善和污染防治攻堅工作。

從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一名技術員到省生態環境廳資訊中心主任,在30多年的時間裏,李宏奇見證了青海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歷程。

“做好生態監測工作利國利民,我們從不遠千里去實地採樣到現在通過環境品質自動站、污染源自動監控以及足不出戶遠端視頻監控,從實驗室樣品分析到生態大數據實時分析,這一路走來,不僅看到了青海生態越來越好,也看到了高原兒女的生態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李宏奇説。

歲月改變帶來技術的進步,但不變的是一顆始終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初心。

(作者:李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