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貢文化傳播的“使者” 非遺藝人起航的“搖籃”

發佈時間:2021-06-22 16:32:34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陳俊 陳曦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在同仁市有這樣一句“民言”,畫唐卡最多、最好的是隆務鎮吾屯村,幾乎“家家有畫院、人人是畫師。”

地勢南高北低、境內水系蜿蜒曲折、山脈起伏連綿、森林層巒疊嶂、廣袤的草原、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南北兩端大面積原始森林構成的天然生態屏障中,頂部是森林景觀、中部是丹霞百態,加上獨特的人文景觀,共同構成熱貢文化帶;同時還頭頂“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兩項桂冠……這是我們到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之前對那裏的了解。

“熱貢”藏語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熱貢藝術指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等造型藝術,起始於13世紀,主要分佈在隆務河流域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村落。

學習與傳承

穿行于金色谷地的同仁市,仿佛大街小巷的空氣中都瀰漫著濃郁的藝術氣息。

在同仁市有這樣一句“民言”,畫唐卡最多、最好的是隆務鎮吾屯村,幾乎“家家有畫院、人人是畫師。”

熱貢龍樹畫苑,這所非遺藝人起航的“搖籃”,熱貢文化傳播的“使者”,靜靜矗立在一條小河畔,綠樹環繞的倣古式建築群顯得古色古香,內部更是高端大氣,充滿藝術氣息。

“一幅唐卡需要經過8道工序,歷時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方能完成,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構圖飽滿、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圖案繁密,具有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的精品。”龍樹畫苑負責人完德尖措熱情地向我們普及唐卡知識,熱貢唐卡既吸收了漢族文化,又繼承了獨特地方藝術風格,經過不斷傳承變遷,形成鮮明的時代風格及地域特徵,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包容。

總佔地面積近萬平方米的龍樹畫苑,擁有8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間美術大師、省級民間美術大師和43名優秀民間藝人。170名學員中,本地原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人口就佔72人。畫苑以“公司+文化産業基地+非遺傳承基地”的模式運作,也是熱貢地區發揚和繼承熱貢藝術,培養熱貢藝人較為集中的民間非遺産業機構。

龍樹畫苑正門

“根據底色不同,傳統唐卡分彩唐、黑唐、紅唐和金唐4種,創新後的唐卡在傳統唐卡基礎上增加了藍唐、綠唐2種。”完德尖措介紹,在經過打磨處理後的棉布上上色暈染礦物顏料,幾百年色彩如新依然不褪色。

龍樹畫苑每年培養藝人達200余人,帶動周邊村莊200戶農戶從事熱貢藝術産業,年生産唐卡、堆繡、刺繡達500余幅,這些藝術品主要銷往京、滬、川等地,甚至遠銷日本、泰國、南韓、馬來西亞、法國、印度、尼泊爾等國家。

畫苑扶貧車間內的墻上,寫著“扶貧就扶志與智、幫人先幫技和藝”幾個醒目的大字,幾十名學徒靜悄悄地進行繪畫。

已有5年經歷的當地學徒角巴吉和夏吾卓瑪一個正在畫水陸畫,一個為人物面部上色,看著自己歷時兩個月所畫的作品,她倆很滿意,眼睛裏滿是高興和憧憬,“這裡為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吃住都不要錢,每年還能拿到幾萬元的工資,學成出師後收入會更高!”

從山東藝術學院畢業後,在一家知名企業從事動畫片背景製作的山東青年范慶基,27歲那年一次采風途經龍樹畫苑,理想和夢想在這裡激起共鳴,他選擇留下來,沒想到一留就是10年。本身就有較高繪畫水準,在唐卡創作方面,對文化的理解、暈色的把控及細節的處理上讓他如魚得水。他説,“在繼承弘揚非遺文化的同時,我每年還能拿一二十萬元補助,去年更得到一輛小汽車的獎勵。”

完德尖措介紹,從學徒到畫師歷時五六年,期間不僅學費和食宿費全免,而且每年有8000元至十幾萬元的收入。已出師的358人中,年純收入達百萬元以上的就有16人,50萬元以上30人,一般都能收入一二十萬元。

“為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推動熱貢唐卡産業化進程,促進特色優勢文化産業發展,2015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對50名唐卡藝人進行培訓,受訓後的農戶戶均每年增加收入6萬元以上。”龍樹畫苑院長曲智介紹,畫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唐卡藝術品多次參加“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展”及歷屆“青海國際精品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産博覽會”。先後在西班牙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日本日中友好美術館等國展出龍樹畫苑藝術品,對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弘揚精彩絕倫的熱貢藝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陳俊、陳曦,攝影: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