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柯柯牙:戈壁荒漠的植綠奇跡

發佈時間:2021-06-21 10:44:26丨來源:新疆日報丨作者:李行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今年,阿克蘇地區啟動的第五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艾西曼湖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再現萬人植樹熱潮。

6月8日,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驅車前往阿克蘇柯柯牙紀念館,一路上,公路兩旁鬱鬱蔥蔥,一排排楊樹在眼前飛馳而過。這些楊樹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身份,它們是30多年前阿克蘇地區實施柯柯牙綠化工程時種下的第一批樹。如今,這些樹筆直挺拔,見證著柯柯牙綠化工程這一人間奇跡。

從在柯柯牙的鹽鹼荒地種下第一棵楊樹,到如今處處滔滔林海,三十余載寒來暑往,阿克蘇人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播綠,建成了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的“綠色長城”,造林面積達120余萬畝,累計栽種各類樹木4850萬株。這裡已成為聞名全國的“果籃子”,曾經的戈壁荒漠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在柯柯牙紀念館周圍,當年在戈壁荒漠上種下的第一批樹,如今已枝繁葉茂(6月8日攝)

百折不撓 在亙古荒原植綠

在阿克蘇柯柯牙紀念館裏,柯柯牙植樹初期幹部群眾使用過的坎土曼、鐵鍬、十字鎬、獨輪車、水壺、飯盒、馬燈等勞動生活工具,已經銹跡斑斑,無聲地訴説著當年幹部群眾為植樹造林付出的艱辛努力。

“狂風席捲著漫天黃沙,呼嘯著從遠處撲過來,剎那間,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遮天蔽日”,柯柯牙紀念館裏一塊巨大的電子屏上,播放著30多年前阿克蘇地區沙塵暴來襲時的景象,向參觀者展示昔日惡劣的自然環境。

溫宿縣城區東北部的柯柯牙,地處風口,是阿克蘇地區風沙的主策源地。20世紀80年代,阿克蘇地區一年有100天刮沙塵暴,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離城區最近的地方只有6公里,並以每年5米的速度逼近。風季時,強風漫卷黃沙,襲擊城市,一夜可摧毀萬畝農田。沙塵暴、冰雹等極端天氣嚴重時,還會造成人員和牲畜死亡。

“面對嚴峻的生存危機,遏制風沙,減輕沙漠威脅,改善各族群眾生存環境,成為當時阿克蘇地委的努力方向。1985年,阿克蘇地委作出在柯柯牙建設大型防風固沙生態林的決定。”柯柯牙紀念館館長宋興年向記者介紹。

要想在柯柯牙種樹談何容易!修渠、修路、平地、壓鹼,每一步都難如登天。沉積了幾千年的黃土在鹽鹼作用下堅如磐石,人們用盡各種方法,最後只有用爆破轟開柯柯牙的堅硬地層。柯柯牙土壤鹽鹼含量最高的地方達9.87%,大大超過國家規定的鹽鹼含量不得高於1.0%的造林標準。經過無數次嘗試、失敗、再嘗試,終於將土壤的鹽鹼含量降到0.8%,植樹造林的準備工作完成了。

“1986年金秋時節,來自阿克蘇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幹部、職工、群眾、學生,不分性別與年齡,憑著一把鐵鍬、一雙手、一塊幹馕,向亙古荒原柯柯牙開戰!”聽著宋興年講述當年的情景,數萬人在荒原上勞動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

“那一年,參加植樹造林的幹部群眾達5萬人次,共完成4000畝林帶的平整、開溝、挖渠、打埂、澆水、管護等工作。大家在荒原上揮汗如雨,耕耘著希望。”宋興年説。

狠狠地幹 有啥困難都不怕

“這裡的每一棵樹,就像我的孩子。”每隔一段時間,依馬木·麥麥提就要走進柯柯牙紀念館,在館內館外看一看、轉一轉。他離不開這片土地,一段時間不來,就覺得心裏缺點啥。作為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長,柯柯牙最初建設的林帶,每一處都有依馬木的足跡。他見證了柯柯牙從昔日“漫卷狂風蝕春色,迷夢黃沙掩碧空”到如今“風拂楊柳千頃綠,水潤桃杏萬園紅”。

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長依馬木·麥麥提親手種下的第一批樹苗,如今已長成大樹

如今,已經76歲的依馬木説起往事,第一句話便是“地委副秘書長握著我的手問,種下去的樹苗能保證成活嗎?”問他的人是時任阿克蘇地委副秘書長、柯柯牙綠化工程常務副總指揮何俊英,“當時,我低頭想了一會,隨後抬頭看著他,説了一句‘可以保證’。”

簡單的一句話,是一名共産黨員的堅定承諾。“我是共産黨員,又是學林業的,如果樹種不活,臉往哪擱?”為了這句承諾,依馬木豁了出去,“狠狠地幹,有啥困難都不怕”。

1987年,阿克蘇地區植樹大會戰開始。3月中旬至4月10日,第一批2000畝樹苗種了下去。

樹,種下去容易,活下來難。在柯柯牙這樣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種樹,尤其如此。一場熱風襲過,樹苗就遍體鱗傷。要保證成活率,澆水、施肥、管護,一樣都不能放鬆。依馬木和同事們渴了,就喝口涼水;餓了,就啃口乾馕;累了,就睡在林帶埂子上。

當年7月初的一天,依馬木與何俊英爬上一處高地,遠觀樹苗的長勢。他們驚喜地發現,漫無邊際的戈壁荒漠中出現了一片激動人心的綠色,活了,樹一定活了!兩人激動得熱淚盈眶。經過檢測,2000畝樹苗平均成活率達到了87.5%,依馬木激動得一夜沒睡。

1987年秋季,柯柯牙又種植了1200畝樹苗,這是新疆首次秋季植樹。第二年,樹苗成活率達到98%,柯柯牙徹底擺脫了“年年植樹年年荒,年年植樹老地方”的魔咒。

柯柯牙紀念館的講解員還告訴記者,1988年,參與植樹的單位都收到了一個果籃。雖然數量不多,果實個頭也不大,但那是他們親手在柯柯牙種下的棗樹結出的果子。這些甘甜的紅棗,徹底擊碎了“柯柯牙不可能種樹”的説法。

接續奮鬥 一張藍圖繪到底

“從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這些案例來看,只要朝著正確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生態系統是可以修復的。”一走進柯柯牙紀念館大門,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被鐫刻在整整一面墻上。

今天的柯柯牙已是綠波盪漾,果香四溢。阿克蘇人讓戈壁荒漠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然而他們並未停下腳步。

早在柯柯牙綠化工程實施時,為了讓已有綠化成果得以延續,當地政府在柯柯牙採取“以林養林”的辦法,在防護林中套種蘋果、核桃、紅棗等經濟林。如今,亙古戈壁變成萬頃林海,套種的經濟林也成為環塔裏木盆地最大的特色林果基地。這裡成為薄皮核桃、蘋果、紅棗、香梨等優質特色果品主産區,也成為阿克蘇地區的一張金色名片。

記者來到柯柯牙綠化工程實施後在戈壁上建起的溫宿縣原木本糧油林場,這裡是著名的紙皮核桃“溫185核桃”的發源地,出産的核桃皮薄、仁飽、果肉香脆,深受市場歡迎。

在核桃種植戶木合旦·吐爾迪的核桃園裏,小小的核桃果實已經挂上樹梢,每年20畝核桃能給他家帶來6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

今年,阿克蘇地區啟動的第五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艾西曼湖區域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再現萬人植樹熱潮。

繼柯柯牙綠化工程之後,阿克蘇地區相繼實施了阿克蘇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渭幹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空臺裏克區域生態治理工程。柯柯牙已經成為一個綠色“泉眼”,不僅使綠色蔓延流淌到阿克蘇的廣袤大地上,也流淌到天山南北。

(文/圖:李行,原標題:戈壁荒漠的植綠奇跡)